网誌

经历童年创伤后的矛盾心理:拥抱对父母产生的复杂情绪的重要性

很多人有过对某人产生复杂情绪的经历。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童年时期经常受到父亲严厉的批评和身体虐待,在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谈到这件事时,她都感到非常愤怒。她无法接受父亲过往的所作所为,认为他对她造成严重的伤害。然而,她同时就自己对父亲所产生的愤怒感到非常内疚。她指出父亲为了能够赚取足够的金钱供她出国读书亦牺牲了不少,尽管他在她小时候对她作出不少虐待的行为,但她觉得父亲是爱她的。她对于自己复杂的情绪感到矛盾,并倾向避免生父亲的气。我这位求助人因内疚而压抑自己对父亲的愤怒是否健康?难道我们只能够对父母有单一面向的情感吗?

人们会以二分法的思维来看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很常见,他们认为父母在童年时期照顾和爱我们,如果我们对他们产生愤怒就是忘恩负义和邪恶的。很多人认为我们对自己所爱的人只能有单一面向的情感。但事实上,我们对于亲密的人产生复杂的感情并不罕见。对于那些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来说,觉察力和表达适应性愤怒对疗癒的过程是健康有益的。适应性愤怒是对真实威胁的直接反应,这种回应虐待的愤怒反应能迅速驱动自我保护资源并作出行动。其实一个人对作出虐待言语或行为的父母产生愤怒并不代表不爱他们,因为适应性愤怒是针对他们的言行,而非针对他们个人。

对于那些有童年创伤的人,他们有机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适合向父母表达愤怒。例如,基于个人的局限性,父母可能无法理解子女对他们的愤怒。除此之外,那些仍然需要依赖父母的人也很难表达他们的适应性愤怒。在这些情况下,透过进行心理治疗来处理一个人对父母的愤怒可能较为适合。在治疗的过程中,压抑或逃避面对对父母所产生的愤怒是不健康的。

在心理治疗过程和现实生活中,健康地表达适应性愤怒是自信的表现,以及能够拥抱自己的愤怒经历。但如果一个人以具攻击性、被动或间接的方式表达愤怒是不恰当的,这些方式可能导致人们对受他人尊重或订立适当的人际界限的需求不被满足。重要的是,表达愤怒的强度要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避免出现不成正比的表现。

矛盾的是,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健康地表达对父母虐待行为的适应性愤怒,他们才能拥抱对父母产生的复杂情绪。这样,人们会开始意识到对父母所产生不同情绪的存在,例如爱、感恩、愤怒和悲伤等。当那些经历童年创伤的人对父母的愤怒得到适当的处理时,他们或许能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创造新的意义。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可能会因此而与父母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