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所看到的和看不到的

最近,我在社交聚会遇到一对夫妇,他们分享选购新车的经历。由于他们对于购买哪种型号的车无法作出决策,于是便询问我们的意见。对于这个问题,我邀请这对夫妇分享对于自己喜欢的型号的看法。丈夫喜欢马力更大和节能效力更好的车款,而太太则喜欢外型较苗条和流线型设计的车子。他们渴望能够购入最适合自己需求的型号,似乎无法客观地感知两款车子来作出选择。为什么我们倾向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甚至认为自己能够客观地全面感知整个画面?

其中一个导致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原因是,我们会根据过往的经验或自我认同来选择性地感知现实。例如,如果我在过去倾向采用某种特定的心理治疗方向,并习惯以此来评估我的求助人的情况,尽管我学会了其他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方向,仍有可能自动化地选择过去一直所采取的方向来进行分析。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整个 画 面,亦有机会因自己的选择性而出现扭曲或偏颇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也会倾向被那些与自我认同相关的事物所吸引。在上述的例子中,那名丈夫和妻子在选购汽车时各持自己的观点,而他们的偏好实际上与那些自我认同相关的吸引特质有关。据我所知,那名丈夫是一位赛车爱好者,同时也是一名工程师。结果,他在选购汽车时会被该汽车型号的速度和节能效力所吸引。另一方面,那名妻子是一位艺术家,对审美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选择车子的型号时,她倾向着重美学设计的元素。由于我们选择性地看到那些与自我认同和过去经验相关的事物,我们便有机会无法看清现实的某些方面。如果我们渴望客观地面对自己的现实,需要学会放下这些与自身过去经验和自我认同的条件。

如果我们希望对自己所感知的事拥有更客观的看法,便需要安稳自己的心神和培养静观。当我们能够安定下来的时候,将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各种事物更广阔的划面上。透过静观,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地运用所有的感官来感知事物或现实。此外,我们也有机会觉察自己对某些方面的执着,留意到过去的经历或自我认同对自己的影响。对于我在社交聚会中所遇到的这对夫妇,我建议他们再到汽车销售点重新审视不同型号的车子和安定自己的心神。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透过感受自己的身体感觉,以及站立时地面支撑着自己的感觉来安定自己。这样,他们就可以尝试运用所有的感官来观察和看待不同型号的汽车,并以客观的态度去考虑如何选购车子。在聆听我们的分享后,他们一致认为彼此是正在寻找一种具体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模型。另外,他们亦反映自己的自我认同强大得几乎令自己迷失,主观性地选择自己偏好的型号而忽略其他考虑因素。有趣的是,在选购车子的过程中,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偏见,甚至认为自己能够作出最好的选择。透过静观和安定心神,他们也许能够在选购的过程中想出那一种型号和设计才是最适合他们的需要。

尽管能够睁开眼睛地看到,但是我们可能没有真正地「看到」。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