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所看到的和看不到的

最近,我在社交聚会遇到一对夫妇,他们分享选购新车的经历。由于他们对于购买哪种型号的车无法作出决策,于是便询问我们的意见。对于这个问题,我邀请这对夫妇分享对于自己喜欢的型号的看法。丈夫喜欢马力更大和节能效力更好的车款,而太太则喜欢外型较苗条和流线型设计的车子。他们渴望能够购入最适合自己需求的型号,似乎无法客观地感知两款车子来作出选择。为什么我们倾向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甚至认为自己能够客观地全面感知整个画面?

其中一个导致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原因是,我们会根据过往的经验或自我认同来选择性地感知现实。例如,如果我在过去倾向采用某种特定的心理治疗方向,并习惯以此来评估我的求助人的情况,尽管我学会了其他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方向,仍有可能自动化地选择过去一直所采取的方向来进行分析。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整个 画 面,亦有机会因自己的选择性而出现扭曲或偏颇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也会倾向被那些与自我认同相关的事物所吸引。在上述的例子中,那名丈夫和妻子在选购汽车时各持自己的观点,而他们的偏好实际上与那些自我认同相关的吸引特质有关。据我所知,那名丈夫是一位赛车爱好者,同时也是一名工程师。结果,他在选购汽车时会被该汽车型号的速度和节能效力所吸引。另一方面,那名妻子是一位艺术家,对审美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选择车子的型号时,她倾向着重美学设计的元素。由于我们选择性地看到那些与自我认同和过去经验相关的事物,我们便有机会无法看清现实的某些方面。如果我们渴望客观地面对自己的现实,需要学会放下这些与自身过去经验和自我认同的条件。

如果我们希望对自己所感知的事拥有更客观的看法,便需要安稳自己的心神和培养静观。当我们能够安定下来的时候,将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各种事物更广阔的划面上。透过静观,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地运用所有的感官来感知事物或现实。此外,我们也有机会觉察自己对某些方面的执着,留意到过去的经历或自我认同对自己的影响。对于我在社交聚会中所遇到的这对夫妇,我建议他们再到汽车销售点重新审视不同型号的车子和安定自己的心神。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透过感受自己的身体感觉,以及站立时地面支撑着自己的感觉来安定自己。这样,他们就可以尝试运用所有的感官来观察和看待不同型号的汽车,并以客观的态度去考虑如何选购车子。在聆听我们的分享后,他们一致认为彼此是正在寻找一种具体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模型。另外,他们亦反映自己的自我认同强大得几乎令自己迷失,主观性地选择自己偏好的型号而忽略其他考虑因素。有趣的是,在选购车子的过程中,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偏见,甚至认为自己能够作出最好的选择。透过静观和安定心神,他们也许能够在选购的过程中想出那一种型号和设计才是最适合他们的需要。

尽管能够睁开眼睛地看到,但是我们可能没有真正地「看到」。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