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成为拥有独特刚柔并重特质的人

最近,电影《Barbie芭比》成为城中热话之一,很多人都观看了这出电影。在他们当中,不少人可能在童年时期拥有过一个或多个芭比娃娃。谁不想成为那个生活于完美世界中拥有固定形象的理想女性?电影中Barbie生活于芭比乐园,它是一个母系社会,当中由女性佔据主导地位并担当既重要又成功的角色。由于突然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以及她完美身材出现了一些变化,Barbie在Ken的陪同之下前往现实世界寻找她的主人。当Ken了解过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制度后,他回到芭比乐园对其他Ken进行了相关教育,及向其他芭比娃娃灌输顺从角色的观念,接管了这个乐园。最终,当Barbie重新获得掌控权后,她意识到以往的母系制度对于一众Ken不公平,并为自己对Ken的忽视而道歉。Ken亦意识到自己缺乏身份认同,一生中只懂依赖Barbie。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留意到人们依靠母系或父系观念来获得对异性的控制和权力。譬如,一位女士为了拥有完美的身材,以及在企业阶梯中获得最高职位而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甚少关注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她也从不尝试接触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如悲伤、遗憾或羞耻等。这位女士在家庭中倾向担任主导的角色,并认为丈夫处于从属地位。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位男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事业上,同时掌控家庭的一切,期望他的太太成为一个顺从的家庭主妇。他不曾倾听太太和孩子的内心感受,亦没有意识到太太因被他忽视而感到抑郁。此外,他很少与自己的情绪建立联系,并倾向在面临巨大压力时压抑自己的情绪。事实上,这些人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因为两者都依靠自己的刚阳的特质来生活,习惯以竞争性、支配性、控制性和成就来作为标准。

根据荣格心理学所指,每位男性都有女性的元素,而每位女性也有男性的元素,一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觉察到自己的异性元素。然而,这些异性元素往往存放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并经常被我们投射到重要他人的异性身上。例如,上述的男子可能将自己的女性元素投射到他的太太身上,认为表现得有感情和关心是太女性化了。他甚至可能以一种极度男性化的方式行事,借此夸大他的男性元素。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意识到他将女性元素投射到太太的身上。由于这位男士过于依赖这种投射,他在不知不觉中以此作为整体来生活,实际上他是非常依恋他的太太。对他来说,放弃这种投射是非常困难,导致促成一种男性在父权观念下刻板的行为模式。

在电影《Barbie芭比》的结尾,Barbie意识到她倾向依赖自己刚阳的男性特质,渴望追求完美、获得成就和佔据主导的地位。她还鼓励Ken开展属于他自己的旅程,寻找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的真实自我。只有当Barbie和Ken认识到自己的异性特质时,他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独特性。另外,当他们能够学会有时候凭直觉来作出判断和促进培育,以及尝试与自己的内在情绪建立联系,他们才能发展他们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他们的人际关系就更有机会变得更为健康和丰盛。这样,他们就不会受到刻板固定的标准所束缚,只以典型的女性或男性的方式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