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成为拥有独特刚柔并重特质的人

最近,电影《Barbie芭比》成为城中热话之一,很多人都观看了这出电影。在他们当中,不少人可能在童年时期拥有过一个或多个芭比娃娃。谁不想成为那个生活于完美世界中拥有固定形象的理想女性?电影中Barbie生活于芭比乐园,它是一个母系社会,当中由女性佔据主导地位并担当既重要又成功的角色。由于突然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以及她完美身材出现了一些变化,Barbie在Ken的陪同之下前往现实世界寻找她的主人。当Ken了解过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制度后,他回到芭比乐园对其他Ken进行了相关教育,及向其他芭比娃娃灌输顺从角色的观念,接管了这个乐园。最终,当Barbie重新获得掌控权后,她意识到以往的母系制度对于一众Ken不公平,并为自己对Ken的忽视而道歉。Ken亦意识到自己缺乏身份认同,一生中只懂依赖Barbie。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留意到人们依靠母系或父系观念来获得对异性的控制和权力。譬如,一位女士为了拥有完美的身材,以及在企业阶梯中获得最高职位而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甚少关注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她也从不尝试接触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如悲伤、遗憾或羞耻等。这位女士在家庭中倾向担任主导的角色,并认为丈夫处于从属地位。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位男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事业上,同时掌控家庭的一切,期望他的太太成为一个顺从的家庭主妇。他不曾倾听太太和孩子的内心感受,亦没有意识到太太因被他忽视而感到抑郁。此外,他很少与自己的情绪建立联系,并倾向在面临巨大压力时压抑自己的情绪。事实上,这些人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因为两者都依靠自己的刚阳的特质来生活,习惯以竞争性、支配性、控制性和成就来作为标准。

根据荣格心理学所指,每位男性都有女性的元素,而每位女性也有男性的元素,一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觉察到自己的异性元素。然而,这些异性元素往往存放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并经常被我们投射到重要他人的异性身上。例如,上述的男子可能将自己的女性元素投射到他的太太身上,认为表现得有感情和关心是太女性化了。他甚至可能以一种极度男性化的方式行事,借此夸大他的男性元素。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意识到他将女性元素投射到太太的身上。由于这位男士过于依赖这种投射,他在不知不觉中以此作为整体来生活,实际上他是非常依恋他的太太。对他来说,放弃这种投射是非常困难,导致促成一种男性在父权观念下刻板的行为模式。

在电影《Barbie芭比》的结尾,Barbie意识到她倾向依赖自己刚阳的男性特质,渴望追求完美、获得成就和佔据主导的地位。她还鼓励Ken开展属于他自己的旅程,寻找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的真实自我。只有当Barbie和Ken认识到自己的异性特质时,他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独特性。另外,当他们能够学会有时候凭直觉来作出判断和促进培育,以及尝试与自己的内在情绪建立联系,他们才能发展他们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他们的人际关系就更有机会变得更为健康和丰盛。这样,他们就不会受到刻板固定的标准所束缚,只以典型的女性或男性的方式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