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作出判断或评价前,让我们先了解个人差异和环境因素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

不少我的求助人都曾经问我,为什么一个家庭中有着同样的家庭环境,但他们的兄弟姊妹没有患上同样的精神障碍?他们是否比较脆弱,抑或有更多的缺陷?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同辈之间互相比较是很常见。我们当中可能很多人早已习惯事事与他人进行比较,从小在家庭或学校中学会了与人比较是一种生存机制。事实上,我们需要接受一个事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核心价值和行为倾向都由独一无二的因素组合而成。我们需要对自己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培养更多的慈悲,例如是购物狂、工作狂、拖延问题、情绪爆发或自我伤害等。这是因为在我们能够管理这些适应不良模式和处理情绪困扰前,需要先放下对自己的评价,才能诚实地避免否定自我。

要管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倾向有更深的了解。在学习增强自我觉察前,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需要了解那些建立我们独特「自我」的常见因素。首先,童年时期父母教养模式是其中一个影响我们性格和身分发展的重要因素。譬如,如果父母有权威的教育模式,他们的孩子在成年后很有可能成为完美主义者,在各方面都有着高要求和高期望。如果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对孩子过分保护,孩子则可能在成年后缺乏自信并习惯依赖他人。另一个因素是童年环境中朋辈的影响,假如一个人在一间竞争激烈和非常着重学术成就的学校中学习,他或她可能学会一生都与同辈进行比较。这个人有机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或工作上,没有真正享受生活。人们在中年时期意识自己一直花费大量时间追求成功,却完全没有任何个人兴趣,这些情况并不罕见。

在整个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一个人的行为倾向往往会受那些与文化因素相关的信念和价值观所影响。假如一种文化倾向重视某个特定的职业,那么很多菁英子女可能会选择修读相关的学科。此外,这些孩子长大后可能只会视这个职业为权威,而不会考虑其他相对较少人尊重的专业人士所提出的意见。事实上,这有机会缩小成年人在作出决定时看待事物的视角。在我们的童年时期,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甚至不受我们控制。我们无法控制哪些邻居的孩子能够在我们家楼下的公园玩耍,而且我们有机会受这些邻居影响。如果这些小孩喜欢玩电子游戏,我们就更容易在童年时期沉迷于于电子游戏中。相反,如果这些孩子喜欢阅读,我们或许会变成「书虫」。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差异。在同一个家庭中,兄弟姊妹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是很常见。这一点亦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个充满虐待的家庭中有些孩子在成年后没有患上精神障碍,但另一些则患有某种精神疾病。

如果我们对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有更多的了解,就能对那些患有精神障碍的人培养更多慈悲。我们不应该告诉他们一定要坚强面对、要用意志力去克服情绪困扰和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其实,在帮助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放下自己的判断,放下权威的立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以中庸之道来寻找「我是谁」

也许很多人在一生中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在我的求助人当中,不论是青少年、刚刚成年的年轻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却不知道答案。我的职业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别人对我外表的评价来定义自己?抑或我脑海里的思想就是我?

照顾我们的内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购物狂,即使已经负债累累,仍然无法控制自己购物的冲动。她几乎每天午饭时间都会去购物,并经常沉迷浏览网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装、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场,都会有所收获,绝对不会空手而回。事实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颜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会每天查看那些网上商店的最新库存,确保自己能够第一时间到实体店试身并购买。她的购物狂行为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和与男友的关系,因为债台高筑而无法为筹备婚礼而储蓄。为什么她明明意识到自己购物狂的倾向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仍然忍不住继续疯狂购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