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使用手机和社交媒体的健康界限

部份调查指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大约为三个小时。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在任何地方下都会滑手机,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餐厅、诊所或购物中心等。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关注或追踪我们所认识的人是一种常见的做法,我们一方面希望借此与这些人建立联系,因为我们或许无法经常与他们碰面。另一方面,我们可能不想看到某些与我们连络人有关的东西。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的同事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政治评论,使他感到烦扰。然而,他并不想取消关注这位同事,因为他担心被对方发现后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关系。

除了控制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内容外,考虑自己分享的内容也是很重要。也许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有一系列明确的界限,但至少我们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不希望分享什么。尤其是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与工作夥伴建立关系或拥有一个专业帐户与潜在客户联系时,考虑设定适当的界限将更有机会避免带来麻烦或遭受不必要的干扰。例如,我的一位求助人从未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过有关她家庭的任何资讯,另一位求助人则没有分享过她自己和家人的照片。设立明确的界线并贯彻地遵循这些界限对于我们使用社交媒体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我们对自己的隐私失去控制。

我们如何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设定健康的界限?对于那些觉得部分联络人所分享的资讯惹人烦厌却不愿取消关注对方的人来说,在不取消关注的情况下把通知调较至静音或隐藏他们的个人资料是完全可以的。有时候,如果在社交平台上调较至静音模式或隐藏别人的个人资料,我们可能会担心自己在社交圈子中脱节,并因为不知道那些朋友在生活中发生什么事情而感到不安。然而,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偶尔亦要坦然接受这些脱离社交圈子的感觉。事实上,当我们想了解特定联系人的近况时,我们还是可以取消静音或取消隐藏他们个人资料。如果我们经常「机不离手」,就更加容易看到那些不希望看到的讯息并觉得自己没有选择。当我们采取静音或隐藏的策略,就可以花时间参与生活其他领域的活动,这可能是我们减少使用手机的第一步。

对于那些拥有专业帐户的人来说,考虑限制于当中分享个人生活也是很重要,把自己的个人生活记录在私人账户中相对较为合适。对于那些从事思想领导力创作的人而言,在转发和表扬时设立界线亦是必须的。在某些情况下,当出现具批判性或贬低性的评论时,我们可以考虑隐藏或删除它们。此外,我们可以选择在帐户中回复什么问题或简讯,这都是有益的。

对于那些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超过四个小时的人来说,尝试将使用时间减少至平均或低于平均水平可能会更加健康。通过限制所关注的帐户数量或限制每次使用的时间来减少使用时间亦是明智之举。例如,我们可以在工作期间把手机收起来,每隔一至两个小时才查看一次手机。在使用手机时,我们可以为自己设立界限,如只在指定时间查看社交媒体更为健康,而不是每次一拿起手机就按进社交媒体应用程序。

社交媒体和流动通讯器材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和乐趣,我们每天都使用它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鑑于每个人的偏好都不一样,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健康地使用它们,并于当中建立适当的界限。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