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静观对话中的开放性和同理心

作为一间商店的常客,我在购物经验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售货员。在这个星期,我到了这间店舖打算购买那件想买一段时间的商品。可是,当我一进店时,其中一位售货员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销一件我没有打算购买的东西。她不断地告诉我那件商品的好处,以及店舖现时举行的促销活动。她一直不停地说话,我过了一段时间才终于有机会告诉她我打算买什么。然而,她仍然锲而不舍地向我推销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并没有向我推荐我想购买的那件商品。最后,由于我与售货员之间缺乏联系,在没有足够的资讯和信心下,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购买。这就是在与他人对话时缺乏静观觉察的典型例子之一。

在静观对话中,我们会把内在的静观扩展到外在的环境。练习静观时,我们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带到自己的呼吸、身体感觉或念头。而当我们把静观扩展到外在的环境时,我们会把注意力带到自己的物理世界和外在环境的其他人。例如,在静观对话中,如果是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我们会将静观觉察扩展到观察对方的外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和倾听对方的说话。譬如,当父母与孩子交流时,他或她可以尝试留意观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和语气,以开放的态度倾听孩子的说话内容。父母需要透过不带批判和接受的态度去聆听孩子的想法和需要,给予子女足够的空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当你问孩子为什么拒绝上学时,他或她可能会告诉你不喜欢上学的原因,是因为老师有一次在课堂上责骂自己。相反,如果家长在对话开始的时候责骂或责怪孩子拒绝上学,他或她很有可能不愿意坦诚地告诉父母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很多时候,我们在对话中都会倾向急于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并没有没有深入倾听对方的观点。我们都会渴望先向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没有深入地倾听对方的说话和观察对话的演变。事实上,我们需要相信与对方的对话是会循序渐进地发展,无需急于介入。例如,当我们与潜在的业务合作团队会面时,如果我们一开始先让对方表达意见,稍为隐藏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对于洽谈合作更为有益。随着对话的展开,我们可以根据对方刚才所说的内容作出交流,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随着对话自然地发展,双方便更有机会达成妥协。与他人交流时,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和同理心深入倾听对方。这意味着我们能够抱持开放的态度,愿意听取与自己的观点完全相反或存在矛盾的观点。而同理心让我们明白别人的感觉和想法,让对方明白自己是被理解和感受到有人愿意聆听自己。

在倾听的过程中,除了培养对外在环境的静观觉察外,我们还可能在过程觉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在倾听对方的同时管理自己的情绪。例如,当一名治疗师聆听求助人在描述童年时被父母虐待的情况时,他或她除了以接纳和开放的态度深入聆听外,还可以在过程中觉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名治疗师可能会回想起自己童年时期被虐待的经历,或会因此而对求助人的父母感到愤怒。透过静观对话,他或她会留意到自己的内在体验,便更有机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避开对对方的说话有先入主主的感觉和过早提出结论。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倾听对方的声音。

在这个资讯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视在与他人对话时保持静观觉察的重要性。如果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在工作或业务成功地发展,在沟通中培养静观觉察对我们至为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