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自恋型人格的光与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婚姻关系的问题而与丈夫一同前来寻求协助,透过对深入了解这对夫妇的关系和他们个别的情况,我发现那位丈夫是一个与他人缺乏连系、只顾自己的利益、缺乏同理心和情感疏离的人,可能拥有不少自恋型人格的特质。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妻子感到非常孤独,因为她的丈夫经常表现得非常自私,而且对于了解太太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感兴趣。此外,他还经常看不起自己的妻子并贬低她。在日常生活中,这位丈夫为家人订下不同严格的规则,如果有人不遵守他的规定,他便会迁怒于对方。事实上,正正因为他持续只是高度地关注自我和缺乏留意身边的人的意识,令这段婚姻关系日渐恶化。这些就是自恋者的阴暗面,其高度的自我关注妨碍他们与别人建立真正和亲密的联系。结果,夫妻二人都是孤独的人。

对于那些具备适应不良自恋型特质的人而言,他们倾向全神贯注于获得成功、地位和他人的钦佩,而且需要时刻在别人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由于他们把所有的专注力放到自己的身上,他们没有空间就他人的需要给予同情,以及无法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鑑于这些人倾向认为自己是优越的,他们不时会欺负和挖苦他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对重要他人所造成的伤害。除了因为渴望获得权利而订立很多规则供他人遵循外,他们还会双重标准地打破那些规则。譬如,以上述的那名丈夫为例,他不容许妻子与其他男性朋友联络,自己却经常单独地与女性朋友外出聚会。当他的妻子发现他与一些女性朋友建立暧昧关系时,他仍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悔意。

毫无疑问,与适应不良的自恋者建立关系是有毒和令人感到非常孤独。事实上,他们可能因为性格问题而过着极度不正常的生活。结果,很多人可能会避免表现出自己拥有自恋型相关的特征,例如是倾向自我去达致个人成功的健康关注。有些人也有机会因为害怕显得过分自私或专横而拒绝担任领导的角色。他们可以因为过于谦虚而不愿意曝露自己的成就,选择躲于他人后面来避免让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自恋的人。那么,自恋有健康的一面吗?

那些在社会上获取成功或处于高地位的人,且为人类的福祉作出巨贡献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具备一些健康的自恋特质。他们可能在克服适应不良的自恋特质方面经历了艰难的时刻,并在个人成长的阶段学到一些以往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欠缺的技巧和策略。作为一个健康的自恋者,他们可能对别人的需要感同身受和给予同情。他们亦可以透过自己的临在来与别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以及建立亲密的连系。与此同时,他们可以在团队中担任优秀的领导者,具有远见地带领成员实现目标的魅力。事实上,他们仍然会在生活中寻求他人的认可和钦佩。但是,他们愿意关注别人的需求和以他人为导向。当他们发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亦会适时提供协助,在这个层面上,他们与适应不良的自恋者并不相同,因为他们在情感上能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且能够维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一些自恋的特质。当我们明白人类是多元化,便需要学习拥抱和接受自己的自恋和他人健康的自恋特质。正正因为人们是由不同的特质和性格所构成,我们可以自由地以一颗慈悲的心来凑合和创造。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丰富多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