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是谁? 我的身份是建基于我所认同的外部现象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专业人士,但是她总是认为自己不如别人。鑑于家庭背景和曾经被父母虐待的经历,她的内心充满强烈的羞耻感。对她而言,她很难接受自己的背景和父母,倾向压抑自己的感受并把整副心思花于事业上。在她的内心深处,她感到无比抑郁和焦虑。尽管事业有成,但长期被压抑的情绪让她感到非常无助。她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却仍然无法感到内心的平静。

与这个世界的很多人一样,我的这位求助人以她的职业、童年背景及创伤来认同自我。事实上,人们倾向认同自己所属的外在现象。例如,不少人在自我介绍的时候会说:「我是一位律师」、「我是亚洲人」、「我是素食主义者」或「我是一名佛教徒」。从这个层面来看,以上的例子可能是我们在生活中对群体认同所作出的选择。在另一方面,有些则可能是别人强加于我们身上的身份。譬如,部分传统家庭可能会为儿媳强加一种身份,认为她低人一等,并会以特别的方式对待她。公公可能只会让儿媳负责繁琐的家务,而不需儿子分担这些责任。如果这位儿媳认同这个强加于她身上的角色,可能会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感到非常自卑。有时候,人们还会认同那些由身边的人所告知他们的身份。例如,一位男士长期缺乏自信心,实际上是与他的父亲从小到大都经常骂他「笨蛋」有关。

上述我的那位求助人以自己被虐待的家庭背景来认同自己,因此尽管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她还是长期感到羞耻和沮丧。相反,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自己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非凡的成就,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以至于变得相当自恋。这些人有机会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而看不起别人,继而产生不少人际关系问题。由于我们习惯把自己的这些外部现象与自我认同联系起来,可能会认为它们能够如实地反映我们是谁。然而,这真的能够解释我们是谁吗?

如果我们尝试考虑「没有好或坏的身份」和「没有健康或不健康的身份」这两个概念呢?如果我们的身份是目前所有经历的全部呢?尽管我们与自己的职业、家庭、种族或生活方式等外部现象没有分离,但是我们对它们的解读实际上与内在的自己有关。事实上,我们会内在处理这些经历,并决定如何看待和认同自己。例如,我上述提及的求助人经常被父亲贬低和骂她笨,如果她没有把这种强加于她身上的描述识别为她的身份,并将此解读为遭受虐待的经历,她会为自己受虐待的童年感到难过和痛苦。透过这样做,她可以选择不认同这种描述。从这个层面来看,她除了拥有专业人士的身份,亦有一个在童年时期受过虐待的人的身份。因此,这并不等于她比别人逊色,而她亦能以一个更全面的方式看待自己。

正因每个人在生活中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经历,我们都有一个独特的身份,这是由不同的经验累积而成。这些经历让我们作出自我定义,当中包括所有好的和坏的。我们实际上没有比别人高人一等或低人一等。让我们在生活中培养更多的觉察来专注和体验于所有的经历,这样才能欣赏自己真实的本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电影《天能》与童年时期创伤的反思

如果你已经看过了电影《天能》,你可能会知道有关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够令物体反转并随时间向后移动。在电影中,主角的任务是阻止使用演算机来逆转整个世界,假若演算机的演算法被启动,相信必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亦会被毁灭。事实上,如果可以有意义地使用这些演算法,我会想把它用于逆转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时期创伤经历。

如何在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响下努力地回复正常的生活,由于香港的受感染个案减少,不少人都恢复过去喜欢从事的活动,譬如健身活动和瑜伽课程等等,并开始筹备实体的社交聚会。事实上,有些人可能因为疫情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失业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扰。结果,这些人可能无法恢复以往喜欢的某些活动,他们如何在当前的逆境中培养幸福感?

我们需要与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们的朋友很少主动找他们聊天或聚会,他们认为自己的朋友只会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联系他们,往往都是打算寻求帮助或支援才会联络自己。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对于朋友来说并不重要,像俗语所说的「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朋友没有把自己放在较优先的位置。在这个重视网路通讯的时代,人们是否会倾向疏远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对方帮助的时候才联系别人?抑或是我那些经常被朋友忽视的求助人有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