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儿童时期的人际创伤的心理治疗

在我心理治疗服务中,比较常见的求助者是经历人际创伤而寻求心理治疗的人士。很多临床问题,包括临床完美主义、依附问题、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机会与求助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创伤经验有关。一段健康的母婴关系能够促进小孩安全型依附的发展,妈妈能够敏锐地对婴儿发出的讯号作出反应,在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相反,如果一位母亲未能持续地对于婴儿发出的讯号作出回应,便有机会发展成依附问题。例如,如果母亲只是偶尔透过爱心和照顾来回应婴儿的需求,甚至有时表现出对婴儿的敌意或伤害,便有可能发展成混乱型依附。婴儿可能会感到很矛盾,他一方面可能想透过母亲的拥抱得到爱和支持,但另一方面又会对母亲的拒绝或敌对的情绪感到恐惧而想避开她。婴儿这种避免冲突的方式有机会导致成年后发生各种类型的精神疾患,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

对于那些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和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自我形象低落和对自我有负面的评价是很常见的。母亲经常性的批评和拒绝可能会破坏孩子发展核心自尊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在母亲照顾和识别需求方面反应不一致下成长的小孩,会较容易发展成核心羞耻。这些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会倾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毫无价值和觉得自己有缺陷。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那些具有核心羞耻感的人可能会持续担心遭受到别人的拒绝或遗弃。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经常反复地思考她的同事在工作上对她的评价,即使一些中性的意见,也会觉得同事可能不喜欢她。她会一直追溯和同事之间的对话,不断地作出评估,因为她很担心自己的言语会引起他们的反感。除此之外,她亦时常保持警惕,注视别人的面部表情,留意他人是否正在对她冷嘲热讽。但事实上,她后来发现在很多场合对方都没有讽刺她的意思。

对于那些在儿时遭受人际创伤的人来说,透过寻求心理治疗处理依附问题和核心羞耻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和求助者都必须建立安全的联系,使求助者亲身体验一段以安全为基础的关系。从长远来看,这种安全的治疗关系有助调节原始创伤关系带来的影响。慢慢地,求助者可能会克服自身的依附问题,并开始在治疗环境以外建立更健康的关系。虽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而且又费时,但对于具有依附问题和核心羞耻的人来说,透过这种以安全为基础的治疗关系,他们能够建立一个更健康的自我形象和发展较健康的依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