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儿童时期的人际创伤的心理治疗

在我心理治疗服务中,比较常见的求助者是经历人际创伤而寻求心理治疗的人士。很多临床问题,包括临床完美主义、依附问题、自我形象低落和自我忽略都有机会与求助者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创伤经验有关。一段健康的母婴关系能够促进小孩安全型依附的发展,妈妈能够敏锐地对婴儿发出的讯号作出反应,在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担当了重要的角色。

相反,如果一位母亲未能持续地对于婴儿发出的讯号作出回应,便有机会发展成依附问题。例如,如果母亲只是偶尔透过爱心和照顾来回应婴儿的需求,甚至有时表现出对婴儿的敌意或伤害,便有可能发展成混乱型依附。婴儿可能会感到很矛盾,他一方面可能想透过母亲的拥抱得到爱和支持,但另一方面又会对母亲的拒绝或敌对的情绪感到恐惧而想避开她。婴儿这种避免冲突的方式有机会导致成年后发生各种类型的精神疾患,包括边缘性人格障碍、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等。

对于那些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和复杂性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自我形象低落和对自我有负面的评价是很常见的。母亲经常性的批评和拒绝可能会破坏孩子发展核心自尊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在母亲照顾和识别需求方面反应不一致下成长的小孩,会较容易发展成核心羞耻。这些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会倾向认为自己不受欢迎、毫无价值和觉得自己有缺陷。

根据我的临床经验,那些具有核心羞耻感的人可能会持续担心遭受到别人的拒绝或遗弃。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经常反复地思考她的同事在工作上对她的评价,即使一些中性的意见,也会觉得同事可能不喜欢她。她会一直追溯和同事之间的对话,不断地作出评估,因为她很担心自己的言语会引起他们的反感。除此之外,她亦时常保持警惕,注视别人的面部表情,留意他人是否正在对她冷嘲热讽。但事实上,她后来发现在很多场合对方都没有讽刺她的意思。

对于那些在儿时遭受人际创伤的人来说,透过寻求心理治疗处理依附问题和核心羞耻是十分重要的。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和求助者都必须建立安全的联系,使求助者亲身体验一段以安全为基础的关系。从长远来看,这种安全的治疗关系有助调节原始创伤关系带来的影响。慢慢地,求助者可能会克服自身的依附问题,并开始在治疗环境以外建立更健康的关系。虽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而且又费时,但对于具有依附问题和核心羞耻的人来说,透过这种以安全为基础的治疗关系,他们能够建立一个更健康的自我形象和发展较健康的依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二)

我于上星期的网志中讲及当一个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经系统的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便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的症状,重复经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脑的神经系统不断地提醒他有威胁的警报。到底有什么可能的原因导致大脑的警报系统过度敏感,并不断发出虚假警报呢?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