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你是一个情绪化的人吗?如何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

很多我的求助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经历情绪不稳定的问题,例如他们可能会在参与社交聚会时突然感到非常难过,或在在家工作时对孩子产生不成比例的愤怒。此外,他们可能在晚上独处的期间无故经历难以忍受的羞耻或内疚感。事实上,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会运用适应不良的策略来帮助自己应对这些情绪。譬如,部分我的求助人会透过割伤自己的手臂或喝很多酒来减轻负面情绪带来的困扰,另一些求助人可能会就那些诱发他们情绪波动的原因而无理地向家人大发脾气。情绪不稳定会为人们生活带来不同的问题,对职业生涯发展、家庭关系和生活各方面造成严重影响。毫无疑问,保持情绪稳定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莫大的益处。我们如何才能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让情绪更为稳定呢?

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个与情绪反应相关的模型。首先,情绪是由一件特定的事情所触发。这件事情可以是外在的因素,如他人对自己的批评;也可以是内在的因素,像是对自我作出批判。其次,我们会倾向以一些方式来解释导致我们经历各种情绪的事件。譬如,如果我们视自己不足之处的内在批判为真实的,我们便会感到羞耻和沮丧。第三,我们会从不同的元素来体验情绪,包括感受、思维、行为和身体感觉。在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对自我不足的内在批判就是情绪的思想元素,而感到沮丧或悲伤就是感受元素。与情绪相关的身体感觉元素可能是我们会因此而感到疲倦乏力或胸部有压力。结果,我们便决定放弃正在进行的事情,例如是选择整日躲在被窝里睡觉并停止构思工作的计划书,这就是我们情绪的行为元素。

有时候,当我们经历强烈的情绪(如悲伤或羞耻)时,可能会冲动地渴望采取行动来缓解不适的感觉,例如是以购物、喝酒或进行运动锻炼来应对。这些冲动和行动解释了我们如何因应情绪作出反应,当中某些可能是适应不良的策略,而某些是具适应性的。相应的行为是否具备适应性,实际上取决于其后果,以及它对解决情绪爆发的功能。譬如,当我在感觉沮丧时到商店购买一条想买很久的裙子,这可能是具适应性的策略,也可能是适应不良的应对方法。如果我只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购买一条裙子,而非疯狂地购买很多衣服,便有机会是一种暂时具适应性的应对方式。另一个例子是,假如我在情绪低落时日以继夜地进行运动训练,这种看似有益健康的行为也有机会因为过度的锻炼而变成适应不良的策略。

要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多加注意触发情绪的因素、对情绪的阐释、自身的情绪反应,以及与诱发情绪事件相关的冲动和行为。为了能够在体验情绪时保持觉察,我们需要定期进行静观练习,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静观。如果我们能够在情绪反应这个模型中的不同阶段保持觉察,将更有能力在关键时刻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运用适应不良的策略来作出应对。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当我们试图淡化自己的想法时,我们可能陷入存在危机陷阱的循环

某天,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向我提出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假如我们接受自己的想法并非事实,那么生活还有意义吗?这位求助人的论点是基于他在讨论时所浮现的一个想法:「我需要活在当下,而不去担心自己的未来。」他指出这个想法不时令他感到非常困惑,并反复思考自己是否不应该为未来制定计划。他也难以把自己的想法归入「想法可能无法反映现实」的类别,因为他未能弄清楚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当人们习惯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实性,通常都会陷入这种循环论证。譬如「我们的思想未必反映现实」这句话,实际上也是一种思想,那是真的吗?人们可能会对此感到大惑不解,并认为如果我们的言语不能为生活导航,生活将可能变得毫无意义。

如何从抑郁中的反刍思考中走出来并作出行动?

当亲密的人正在经历抑郁情绪时,很多人都会觉得他们难以要求对方停止反复思考。很常见的是,一个感到抑郁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他或她都无法摆脱那些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无助的想法。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患上抑郁症,在被上司解僱后,他不停重复思考他人对他的评价。此外,他的抑郁亦令他疏远了家人和朋友。结果,他没有渠道分享自己的想法,也没有机会对他的想法进行有效的客观评价。他认为自己被困于当前的生活中,拒绝从事任何有意义的活动。另外,他缺乏动力寻找新的工作,并因为失业而觉得自己前路茫茫。事实上,他对于持续反复思考自身不足和觉得自己毫无价值等主观想法而苦恼。尽管他知道这些思想只会带来负面效果,但是他仍然无法阻止自己这样做。他感到非常迷失或对生活失去掌控感。为什么患上抑郁症的人无法阻止自己反复思考?

如何在职场上建立界线?

不少我的求助人告诉我,他们正在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其中一个压力源是被解僱的威胁。鑑于全球经济中很多无法预测的因素,不同企业都开始更加着重控制成本并重组公司架构。有见及此,部分我的求助人因为裁员和公司重组的原因需要面对工作量显着增加的问题,当中一位女士曾告诉我,她被要求承担三个员工的工作量。她相信如果她拒绝这样做,很大机会成为被解僱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她无法与上司设立健康的界线。最近,我的这位求助人屡次求职失败,并对于被困在当前的工作中感到非常无助。她如何才能在职场上订立更健康的界线,以便应对因应工作量增加所带来的巨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