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一些传统会把静观解释为觉察自己的心智游移或走神。在静观练习中,我们首先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物上。但是,我们的思绪无可避免地会游移。静观是指当我们觉察到自己走神,把注意力带回我们原来集中在的事物上。

根据静观减压课程的创立人Jon Kabat-Zinn所说,静观是指有意识地留心当下此时此刻升起的经历,不加批判及接纳。在练习静观时,我们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到当下的经验。例如,在静观进食练习时,我们可以细心留意一下食物的味道、外形、气味、质感和进食时的声音。

在Daniel Goleman和Richard J. Davidson所写的Altered Traits一书中,对于静观的研究涵盖了从初学者(参与一百个小时练习以下)到长期练习者(终身平均练习九千个小时)的转变。研究指出,在为期八星期的静观减压课程中进行了大约三十个小时的练习,杏仁核对压力的反应性会降低,这样表示初学者在面对压力时有关的反应有所减轻。经过两星期的恒常练习,初学者的专注力增强了之馀,亦减少了走神。

虽然结果尚无最终的定论,但对于更长期(例如超过一千或是达到一万个小时的练习)恒常的练习能够增加杏仁核与前额叶皮质的脑内回圈的连系性,这样可能对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有帮助。另一个例子就是与慾望和依赖有关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 神经回路会缩小。事实上,研究开始初步指出静观练习能够帮助减少成瘾的问题。

我们可以如何开始学习静观?参加正式的静观练习训练课程能够在导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巩固学习。以八星期的静观减压课程或是静观认知治疗课程为例,参加者需要每天进行至少四十分钟的练习,使人们养成每天进行静观练习的习惯。

练习静观就好像我们为了锻鍊体魄而做运动一样,我们需要恒常地进行练习才可以提升我们的福祉。在每天繁忙的日子中要抽时间进行练习并不容易,但研究指出静观的好处的确值得我们付出时间去持之以恒地修习。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脆弱性并不是弱点,当我们敞开心扉接受它,就更容易安如磐石

面对失败或挫折时,身边亲密的人常常告诉我们要变得强大或坚强。例如,一位女士发现丈夫有婚外情后,她的女性朋友都劝她要坚强并与丈夫分居。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位男士失去升职的机会时,他的好朋友建议他不要把这件事放下心上,应该要忘记它并变得强大。然而,当这些人面对损失和挑战期间未能接触自己的内心感受,常常会感到更加困惑和失落。在他们否认自己受到伤害或无视伤痛时,就难以安定心神并开始「行尸走肉」的生活。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敞开心扉面对自己的脆弱性并不容易,因为受到文化的因素所影响,我们往往在情感上显得保守。除此之外,接触我们的脆弱性的未知世界对某些人来说是可怕的,因为我们可能想向别人表明我们不在乎失败或挑战,它们不会使我们心碎。有时候,如实地面对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关于爱人、升迁或健康问题,我们都可能觉得十分困难。

没有时间进行静观练习?把非正式的静观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

现今,很多人都了解恒常进行静观练习的好处,如增强集中力及注意力、调节情绪、减轻压力或管理疼痛等。然而,不少求助人告诉我,他们总是因为忙碌的日程而很难进行恒常静观练习。有时候,即使在假期期间,人们都不太愿意花时间进行正式的静观练习,如身体扫描、静观呼吸和静观运动等。他们可能对静观练习不太感兴趣,反而选择去看一出电影或是到访最喜欢的餐厅。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意识到自己需要定期练习静观来提升集中力及注意力,以便减少在工作上犯下粗心大意的错误。但是,她还是无法承诺每天都进行简短的静观练习,当中的原因可能是在进行这些简短的练习后不会立即产生显着的效果。如果进行三十至四十分钟的静观练习太过繁重,我们可以如何把静观融入日常生活中?

我们的身份与愤怒

Andy Warhol 曾经说过:「未来每个人都会成名15分钟。」随着各类社交媒体、YouTube等平台的普及,人们都可以轻松发布自己的创作。在这个时代,借助各种平台塑造特定形象,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可能被放大。事实上,在社交平台发布的习惯可能使很多人产生一种夸大的自我重要感。当我们试图在这些社交平台创建一个理想的形象时,便有机会过度认同它并依附于我们所认为的「自我」。这样,我们就如被困于一个自己亲手建造的牢笼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非常热衷于每天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内容,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寻找有趣的素材来制作帖文几乎成为了他的唯一目标。通常,他从事有趣的活动是为了稍后可以制作和发布一则引人入胜的帖子。然而,这令他难以真正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某天,他的一位支持者在他的帖子下发表了一则尖酸的负面评论。他为此感到非常生气,并与对方展开一场激烈的「网路战争」。这次冲动的行为损害了他的声誉,亦使他流失了很多支持者。尽管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但是已形成无法挽回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