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一般心理治疗的疗程需要持续多长的时间?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拥有自恋型人格性格特质及冲动控制问题,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经常发脾气的问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动寻求心理治疗。经过几节的会面后,他开始对导致自己脾气爆发的自动化认知谬误有初步了解。由于他是一个比较急躁的人,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问到底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问题。事实上,这是一条求助者经常问的问题,而且他们也期待他们的问题可以快速地解决。

要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先介绍一下「自动化」这个概念。「自动化」是指一种潜意识的过程,当中没有一些有意识的觉察和意向。例如,学习驾驶是一个重复而有意识的行为。当一个人经过多次重复的练习,便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能够作出自动导航驾驶。

还有另外一种自动化的过程,并不需要有意识的重复练习和初始意向。例如,我们对某些事物的判断有机会因我们的感官经验而改变。当向一对情侣提供热饮时,他们对自己的感情满意度会比被提供冷饮的情侣高。但现实中他们两组的感情满意度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某一些高功能的认知过程,例如道德批判和认知的偏见,会在我们的觉察和认知以外被启动。

事实上,依附模式、抑郁性的认知谬误、与焦虑有关的注意力偏误是一些在我们意识以外的自动化。心理治疗可以启动我们的意识,但需要长时间反复练习才会有效超越自动化过程。例如,一个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和潜意识的负面认知,可能是与他重复的儿童创伤经历有关。正因为这些扭曲了的认知是自动化,任何有意识的认知心力想去监察这些扭曲的想法,可能会促发自动化。当人愈想监察这些不想要的认知谬误时,便有可能增加了被困于这些想法的风险。因此,要改变我们扭曲了的思想模式,我们需要长时间而又专注的努力,因为这个改变过程是相当困难和费时的。

对我们来说,很多时候听到别人意识到自己对其他人的偏见,但好像控制不了自己作出负面评价,都是一些很常见的情况。这样表示我们即使知道自己扭曲了的想法,亦很难推翻它们。对于我那位求助者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对于某些心理问题,治疗是可能需要长时间的进行才能改变自动化的行为和认知谬误。事实上,要有意识地觉察并处理自动化的过程,必需依靠重复地练习,直到这种有意识的处理成为自动化,或至少与潜意识的认知谬误与行为模式并存。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常见于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身上的解离症症状有哪些?

对于那些曾经经历童年创伤的人来说,其中一个较鲜为人知的症状就是解离。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觉察到自己的抑郁情绪、焦虑和睡眠障碍的问题。当他们前来与我晤谈时,有时候会告诉我他们经历了一些对他们来说不合理的症状。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羞耻地告诉我,她的身体内好像不只她一个人。这使她对自己是谁,以及自己的真实性格感到非常困惑。在一些极端的个案中,出现这些解离症状的人可能会发展成解离性身分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他们的人格会出现分离的部分,对世界、他人和自我具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部分或许会存在相互矛盾的想法、感受和行为。举例来说,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的身体内有不同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无法相互发挥作用。结果,有时候他会对他的女朋友大发脾气,甚至表现出暴力行为。然而,他之后会完全忘记发生过的事情。在其他时候,他是一个非常温柔和包容的男士,对女友的需求亦很敏感。

鑑于当前的经济情况,休假(sabbatical)对心理健康可能有益

近年,越来越多企业组织因经济情况而进行裁员,很多人被强制放无薪假期,甚至面临被裁员的情况。企业组织留住员工的其中一个可能方式是为员工提供休假(sabbatical)。休假是指一段长的时间暂停工作,可以是受薪的,也可以是无薪的。一般来说,休假的时间长短不一,从一个月至一年不等。有时候,如果一个人被裁员,他或她亦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看待失业期,如从正常工作中休息一段长的时间。当然,这严格来说并非休假。但是,这个人仍然可以在这段期间进行一些休假人士会做的事情。事实上,这是一个让人「充电」、反思和转变的好机会。

为什么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最近发行的纪录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讨了社交媒体危害使用者的现象,包括对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体成瘾问题、以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无法控制自己每天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你是否经常无法控制地开启社交媒体?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会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发布有关自己个人生活的照片或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