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观点取替和以整全角度的思考如何有助我们培养幸福感?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都会普遍地把对方视为「好」或「坏」。对某些人来说,当发现自己的密友有缺点时,他们会认为这是无法接受的。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发现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当着其他朋友面前说自己的不是。她认为这位朋友没有把她当作最好的朋友,并且背叛了她。于是,她决定疏远这位朋友,以及在那个共同的社交圈子中逐渐弧立自己。我的这位求助人无法从不同的角度和整全的模式来感知现实,事实上,她运用了二分法的思维,只能够分析当前情况的其中一部份,没有以整全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她的二分法思维和原子分析令她难以培养上丰盛的人际关系和发展成功的事业。她如何能够学习新的思考模式来增强生活中的幸福感?

首先,这位求助人需要明白在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人士,都是存在两极性(polarity)。对她来说,她需要学习在同一个情况或同一个人身上,总有「好」与「坏」存在。例如,她最好的朋友可能在别人的面前说了她负面的评价,但这位朋友可能在其他的情况下也有机会对她作出正面的评价。事实上,在她最好的朋友的心目中,嫉妒或和钦佩的感觉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在某些情况下,她的朋友可能会为我的求助人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而感到自豪。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位朋友可能会妒忌我的求助人获得成功,便把一些负面特质归因于我的求助人。

其次,我的这位求助人需要培养一种从整全角度看起来事物的心态,这对她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事实上。与其把事物独立地看待,她需要了解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当她孤立地解释那位好朋友的行为或反应是不完整的,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其他的因素。这种原子化的分析实际上阻碍了她看清事物的现况,以及扭曲了她对现实的看法。譬如,我的求助人可能在过去曾经不礼貌地对待那位最要好的朋友,才导致对方妒忌她。此外,她亦有机会在社交平台不停地自吹自擂自己的生活有多好,没有考虑到这些行为有机会让其他人感到嫉妒或不愉快。结果,她的好友与其他朋友在社交聚会中评论她的行为时,便作出了一些负面的评价。透过以整体的方式看待事物,我的求助人可以意识到她自己是如何促成好友的行为。

最后,我的求助人亦需要明白世界上的事物是会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在任何的情况下或对于任何人来说,不同的因素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在任何情况或个人中,她都不可能以稳定或僵化的性质来进行分析或阐释。由于她只能够看到部份的情况,在有限的角度下便难以分析整体的状况。她需要明白任何事物或个人都会不断变化的重要性。事实上,她和那位好友的关系也会因为不同的因素而不停变化,包括个人的心理健康或职业状况等。

我们可能习惯以二分法或原子论的方式来分析或解释当前的情况或身边的人,假如我们渴望从生活中培养幸福感,便需要采取另一种的方式,以多角度和整全的模式来看待事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人类有哪些「基本情绪」?为何这些情绪对我们十分重要?

当我们驾驶时,如果对面行车线的司机突然切入并险些撞车,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恐惧。在那短短的几秒,我们惊恐的情绪令我们作出自动反应,立刻扭动軚盘躲避以免意外发生。这种自动反应是与杏仁核活化有关,甚至在我们有意识地评估眼前的状况之前已对于威胁作出了反应。这是一个具有原始进化的的重要生存机制。恐惧是一种主要的适应性情绪,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静观对话中的开放性和同理心

作为一间商店的常客,我在购物经验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售货员。在这个星期,我到了这间店舖打算购买那件想买一段时间的商品。可是,当我一进店时,其中一位售货员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销一件我没有打算购买的东西。她不断地告诉我那件商品的好处,以及店舖现时举行的促销活动。她一直不停地说话,我过了一段时间才终于有机会告诉她我打算买什么。然而,她仍然锲而不舍地向我推销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并没有向我推荐我想购买的那件商品。最后,由于我与售货员之间缺乏联系,在没有足够的资讯和信心下,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购买。这就是在与他人对话时缺乏静观觉察的典型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