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自恋型人格的光与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婚姻关系的问题而与丈夫一同前来寻求协助,透过对深入了解这对夫妇的关系和他们个别的情况,我发现那位丈夫是一个与他人缺乏连系、只顾自己的利益、缺乏同理心和情感疏离的人,可能拥有不少自恋型人格的特质。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妻子感到非常孤独,因为她的丈夫经常表现得非常自私,而且对于了解太太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感兴趣。此外,他还经常看不起自己的妻子并贬低她。在日常生活中,这位丈夫为家人订下不同严格的规则,如果有人不遵守他的规定,他便会迁怒于对方。事实上,正正因为他持续只是高度地关注自我和缺乏留意身边的人的意识,令这段婚姻关系日渐恶化。这些就是自恋者的阴暗面,其高度的自我关注妨碍他们与别人建立真正和亲密的联系。结果,夫妻二人都是孤独的人。

对于那些具备适应不良自恋型特质的人而言,他们倾向全神贯注于获得成功、地位和他人的钦佩,而且需要时刻在别人面前树立完美的形象。由于他们把所有的专注力放到自己的身上,他们没有空间就他人的需要给予同情,以及无法关注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鑑于这些人倾向认为自己是优越的,他们不时会欺负和挖苦他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对重要他人所造成的伤害。除了因为渴望获得权利而订立很多规则供他人遵循外,他们还会双重标准地打破那些规则。譬如,以上述的那名丈夫为例,他不容许妻子与其他男性朋友联络,自己却经常单独地与女性朋友外出聚会。当他的妻子发现他与一些女性朋友建立暧昧关系时,他仍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悔意。

毫无疑问,与适应不良的自恋者建立关系是有毒和令人感到非常孤独。事实上,他们可能因为性格问题而过着极度不正常的生活。结果,很多人可能会避免表现出自己拥有自恋型相关的特征,例如是倾向自我去达致个人成功的健康关注。有些人也有机会因为害怕显得过分自私或专横而拒绝担任领导的角色。他们可以因为过于谦虚而不愿意曝露自己的成就,选择躲于他人后面来避免让人认为自己是一个自恋的人。那么,自恋有健康的一面吗?

那些在社会上获取成功或处于高地位的人,且为人类的福祉作出巨贡献的人来说,他们可能具备一些健康的自恋特质。他们可能在克服适应不良的自恋特质方面经历了艰难的时刻,并在个人成长的阶段学到一些以往在人际关系方面所欠缺的技巧和策略。作为一个健康的自恋者,他们可能对别人的需要感同身受和给予同情。他们亦可以透过自己的临在来与别人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以及建立亲密的连系。与此同时,他们可以在团队中担任优秀的领导者,具有远见地带领成员实现目标的魅力。事实上,他们仍然会在生活中寻求他人的认可和钦佩。但是,他们愿意关注别人的需求和以他人为导向。当他们发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亦会适时提供协助,在这个层面上,他们与适应不良的自恋者并不相同,因为他们在情感上能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且能够维持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一些自恋的特质。当我们明白人类是多元化,便需要学习拥抱和接受自己的自恋和他人健康的自恋特质。正正因为人们是由不同的特质和性格所构成,我们可以自由地以一颗慈悲的心来凑合和创造。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丰富多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