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成为拥有独特刚柔并重特质的人

最近,电影《Barbie芭比》成为城中热话之一,很多人都观看了这出电影。在他们当中,不少人可能在童年时期拥有过一个或多个芭比娃娃。谁不想成为那个生活于完美世界中拥有固定形象的理想女性?电影中Barbie生活于芭比乐园,它是一个母系社会,当中由女性佔据主导地位并担当既重要又成功的角色。由于突然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以及她完美身材出现了一些变化,Barbie在Ken的陪同之下前往现实世界寻找她的主人。当Ken了解过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制度后,他回到芭比乐园对其他Ken进行了相关教育,及向其他芭比娃娃灌输顺从角色的观念,接管了这个乐园。最终,当Barbie重新获得掌控权后,她意识到以往的母系制度对于一众Ken不公平,并为自己对Ken的忽视而道歉。Ken亦意识到自己缺乏身份认同,一生中只懂依赖Barbie。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留意到人们依靠母系或父系观念来获得对异性的控制和权力。譬如,一位女士为了拥有完美的身材,以及在企业阶梯中获得最高职位而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甚少关注自己的孩子和丈夫。她也从不尝试接触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如悲伤、遗憾或羞耻等。这位女士在家庭中倾向担任主导的角色,并认为丈夫处于从属地位。在另一个例子中,一位男士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事业上,同时掌控家庭的一切,期望他的太太成为一个顺从的家庭主妇。他不曾倾听太太和孩子的内心感受,亦没有意识到太太因被他忽视而感到抑郁。此外,他很少与自己的情绪建立联系,并倾向在面临巨大压力时压抑自己的情绪。事实上,这些人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因为两者都依靠自己的刚阳的特质来生活,习惯以竞争性、支配性、控制性和成就来作为标准。

根据荣格心理学所指,每位男性都有女性的元素,而每位女性也有男性的元素,一个人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觉察到自己的异性元素。然而,这些异性元素往往存放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并经常被我们投射到重要他人的异性身上。例如,上述的男子可能将自己的女性元素投射到他的太太身上,认为表现得有感情和关心是太女性化了。他甚至可能以一种极度男性化的方式行事,借此夸大他的男性元素。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意识到他将女性元素投射到太太的身上。由于这位男士过于依赖这种投射,他在不知不觉中以此作为整体来生活,实际上他是非常依恋他的太太。对他来说,放弃这种投射是非常困难,导致促成一种男性在父权观念下刻板的行为模式。

在电影《Barbie芭比》的结尾,Barbie意识到她倾向依赖自己刚阳的男性特质,渴望追求完美、获得成就和佔据主导的地位。她还鼓励Ken开展属于他自己的旅程,寻找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的真实自我。只有当Barbie和Ken认识到自己的异性特质时,他们才能拥有自己的真实身份和独特性。另外,当他们能够学会有时候凭直觉来作出判断和促进培育,以及尝试与自己的内在情绪建立联系,他们才能发展他们的独特性。与此同时,他们的人际关系就更有机会变得更为健康和丰盛。这样,他们就不会受到刻板固定的标准所束缚,只以典型的女性或男性的方式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在实践新年计划和抱负时,你会质疑自己吗?

新年快乐! 首先祝愿大家能够在2023年有一个新的开始。在我们当中,有些人可能已经制定好新年计划并且按照它们来行事。然而,由于缺乏自信心或持续地质疑自我,部分人可能仍对追求自己的愿望犹豫不定。对很多我的求助人来说,长时间思考自己的目标但无法开始执行相关的计划是非常常见。此外,另一些求助人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善自己的目标或希望作充分的准备,但他们未曾采取任何实际的行动来实现它们。他们身边的人常常认为他们浪费了很多时间来计划和准备,却从没有真正作出任何行动。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渴望找到一份新的工作并离开她父亲的公司,她一直觉得在父亲公司的工作毫无意义,令自己在职业发展中停滞不前。鑑于公司中的办公室的政治问题,她所提出的行销策略建议一直没有被资深的管理高层所采纳。尽管拥有丰富的管理和营销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学历,但是她还是经常被分配进行简单和低水平的工作。有见及此,她对离开父亲的公司另谋高就的决定思考了很久,她知道自己需要在事业发展中变得更为独立。可是,她一直怀疑自己的决定,并征求了不少长辈的意见,如家中的叔叔和阿姨。她所获得的意见全都是认为她最好留在父亲的公司工作,因为他们都认为她难以在外面的商业世界生存。另外,她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新工作亦有不少带有质疑的想法。譬如,她会想:「我从来没有什么成就或耀眼的工作经验,没有人会僱用我的。」正因为不断地自我质疑,她一直无法下定决心去求职。 我们很多时候都未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只是想法,而且更会倾向视它们等同事实。当我们的想法与自我定义相关时,我们难以控制自己完全地相信这些定义我们是谁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因为怀疑自己不同方面的能力而对追求自己的目标迟疑不决。事实上,上述例子中的求助人已经推迟了离开父亲的公司计划一年,并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停滞不前感到非常无奈。她真的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和是不足的,难以在父亲公司以外的商业世界中生存。她怎样才能摆脱这些自我质疑的想法,勇敢地探索她的环境和努力实现自己的计划? 根据创立接受与承诺疗法的Steven C. Hayes的说法,培养超然的自我意识对我们来说攸关重要。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自己的「自我」视为观察自我和注意自我,并觉察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的「自我」可以被看作成天空,而我们的思想和感受就是云朵,在天空中不停移动。无论外在环境发生什么变化,这个「自我」也是不变的。例如,即使我们犯下错误,并产生「我们不够好」的想法,自我意识亦会保持不变。这样,我们观察到我们有认为自己不够好的想法。但事实上,我们能够注意到这只是一个想法,并不能定义我们。 对很多人来说,制定新年计划的过程中怀疑自我并不罕见。当我们无法以旁观者的角度或立场来注意自己的想法和自我质疑只是想法,以及觉得自己不足只是个人感觉时,往往就会阻碍自己执行计划。在2023年,就让我们学会培养超然的自我意识,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成事实,勇敢地探索自己的环境并迈出追求愿望的第一步。

什么是解离?解离经历罕见吗?

你有没有尝试过在看电影时被它深深地吸引,感觉像迷失于其中似的?你可能没有意识到坐在你身旁的人正在哭泣或在使用手机。你可曾在听到一些悲伤的消息(如亲人的离世)后立刻感到麻木?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知道自己处于高压水平,只是在压力源消失并病倒后才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你曾有过类近的经历,那么你可能有时会出现轻微解离的情况。事实上,不少研究人员表示解离体验可按照不同程度分布于频谱中。对于很多没有患上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来说,偶尔经历轻微的解离体验是很常见。另一方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例如是解离性身份障碍的患者,他们不时在不同身份之间切换,但他们无法意识这种情况。这种极端的解离体验并不常见,可以被描述为有问题的精神状态。

当一个人感到生气时,他或她的内心深处真的充满愤怒吗?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当她知道男朋友和另一位女孩约会并向她说谎后便大发雷霆。她对男朋友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愤怒,更把家里的电视机摔坏了。她也向他不停大叫,发现自己无法平静下来。后来,她的男朋友告诉她他和那个女孩并没有任何亲密关系,但因为担心她会难过和不让他外出而撒谎。我的求助人在这次事件中所经历的愤怒是她内心深处的核心情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