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在 2024年,让我们照顾好自己的快乐内在小孩

新年快乐!2024年伊始,您可能在学习或工作上有新的计划需要实行。回顾2023年,我们是否发现自己只顾学习和工作而没有足够的玩乐?对很多人来说,这是特别的一年,因为这是疫情后香港重新开放的第一年。考虑到在2023年前封锁了三年的日子,不少人都非常努力地实现几年前所计划的事情。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诉我,去年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立一个新的工作团队,当中好几个月都需要每星期工作七天。此外,她每次外游都是出差公干,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进行任何休閒活动。事实上,即使有空閒的时间去看一部电影,她亦会为此感到内疚。下班后,她通常在家中回复工作电子邮件,或是与海外的员工进行线上会议。当我谈及她的童年经历与其对玩乐产生内疚感有所关联时,她指出她的父母在她整个童年时间甚少允许她玩耍。每当她有空馀的时间,她的父母就会要求她做各式各样的学术练习,以提高她的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

身处于香港这个大都市,人们在学习和工作方面都面对激烈的竞争,倾向无时无刻追求更高的成就。对于那些准备参加公开试的学生来说,在整个圣诞节和新年假期忙于温习是很常见的。事实上,我们需要知道玩耍和享受乐趣是人类重要的基本需求,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莫大益处。对小孩来说,玩耍有助增强他们的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促进与其他人的连结。身为成年人,我们亦需要透过玩乐来丰富我们的生活。我们可能认为,自己在成年后不再需要玩童年时期喜欢的玩具和游戏。然而,我们实际上仍然需要以更成熟的方式来玩耍和享乐。譬如,我们可能在旅游时享受摄影的过程,或是在假期时与密友举行玩乐派对。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那些在成年后忽略玩耍重要性的人或许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或感到倦怠。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照顾自己内心中的快乐、喜爱玩耍和享乐的内在小孩?

成年人在玩耍和享受乐趣前,需要先觉察内心那些与渴望玩耍相关的自我批评,这些内在批判看起来就像我们童年时期的父母一样。例如,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说:「如果我花时间去看这部电影,我就是一个懒惰和逃避工作责任的人。」有了这份觉察,我们或许能够承认自己的自我批评,但不去相信它。这样,我们就能够退后一步,客观地看待眼前的情况。然后,我们可以对自己说:「我在这个星期已经辛苦工作六天了,观看这部电影所获得的乐趣将对我的心理健康带来益处。」在克服内心的自我批评后,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嗜好或活动中进行探索。这样,我们在空閒的时候就有更多的选择。我们需要拥抱一个事实,就是在培养嗜好(如高尔夫球和舞蹈)的初学阶段,我们都有机会面对很多挑战和困难以及犯错。对我们来说,在参与这些活动时享受过程而不过度专注其结果,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知道参与活动的目的是培养乐趣和好好享受,而非与身边的人互相竞争。

除此之外,为了照顾我们快乐的内在小孩,我们需要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我们需要与那些习惯和我们在一起时耗尽我们精力的人设置适当的界限。譬如,如果我们某些朋友往往在聚会中只谈论他们自己的事情,从没用心倾听我们所说的话,在这种缺乏互惠的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考虑减少出席与他们的聚会。我们需要明智地选择自己的支援网路,这样我们的情感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在2024年,除了规划远大的学习或工作目标外,让我们好好照顾自己的快乐内在小孩,培养更健康和愉快的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为什么静观近年如此受欢迎?练习静观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静观练习近年在很多国家兴起,不论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众都可能会参加一些静观课程,例如静观减压课程(MBSR)或是静观认知治疗(MBCT)。世界各地的学校也逐渐引入静观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业机构亦在企业培训的计划中加入静观的元素,透过静观改善员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们的工作表现。到底静观是什么?为什么静观变得愈来愈受欢迎?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身份认同问题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两个核心特征是身份认同障碍和经常处于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持续不稳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在心理学上,「自我」或身份是个人在自我反省过程中对于自己的概念。事实上,根据美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的说法,「自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纯粹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是指我们的身体存在于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内在和主观感觉,也就是心理层面上的自我;纯粹自我是个人在不同时间和背景下对自我的感觉有连贯性;社会自我就是在与其他人的关系中获得自我形象的认可。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对于整合以上不同层次的自我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未能建立一个稳定和整合的自我。他们无法建立连贯的自我叙事,难以回答「我是谁?」或「我需要什么?」之类的问题。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心理治疗是什么?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在我执业的二十年里,不少人都问过我相类似以下的问题,包括「心理治疗只是閒聊吗?」或是「心理治疗中的聊天与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间的閒聊有什么不同?」。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就好像问及「专业摄影师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两者都忽视了临床心理学家和专业摄影师的专业,以及当中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