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使用手機和社交媒體的健康界限

部份調查指出,一個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大約為三個小時。我們不難發現,人們在任何地方下都會滑手機,例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餐廳、診所或購物中心等。在社交媒體平台上關注或追蹤我們所認識的人是一種常見的做法,我們一方面希望藉此與這些人建立聯繫,因為我們或許無法經常與他們碰面。另一方面,我們可能不想看到某些與我們連絡人有關的東西。譬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的同事經常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政治評論,使他感到煩擾。然而,他並不想取消關注這位同事,因為他擔心被對方發現後會影響他們的工作關係。

除了控制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內容外,考慮自己分享的內容也是很重要。也許並非所有人都需要有一系列明確的界限,但至少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和不希望分享什麼。尤其是當人們在社交媒體上與工作伙伴建立關係或擁有一個專業帳戶與潛在客戶聯繫時,考慮設定適當的界限將更有機會避免帶來麻煩或遭受不必要的干擾。例如,我的一位求助人從未在社交媒體上分享過有關她家庭的任何資訊,另一位求助人則沒有分享過她自己和家人的照片。設立明確的界線並貫徹地遵循這些界限對於我們使用社交媒體非常重要,因為這樣可以防止我們對自己的隱私失去控制。

我們如何在使用社交媒體時設定健康的界限?對於那些覺得部分聯絡人所分享的資訊惹人煩厭卻不願取消關注對方的人來說,在不取消關注的情況下把通知調較至靜音或隱藏他們的個人資料是完全可以的。有時候,如果在社交平台上調較至靜音模式或隱藏別人的個人資料,我們可能會擔心自己在社交圈子中脫節,並因為不知道那些朋友在生活中發生什麼事情而感到不安。然而,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把自己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偶爾亦要坦然接受這些脫離社交圈子的感覺。事實上,當我們想了解特定聯繫人的近況時,我們還是可以取消靜音或取消隱藏他們個人資料。如果我們經常「機不離手」,就更加容易看到那些不希望看到的訊息並覺得自己沒有選擇。當我們採取靜音或隱藏的策略,就可以花時間參與生活其他領域的活動,這可能是我們減少使用手機的第一步。

對於那些擁有專業帳戶的人來說,考慮限制於當中分享個人生活也是很重要,把自己的個人生活記錄在私人賬戶中相對較為合適。對於那些從事思想領導力創作的人而言,在轉發和表揚時設立界線亦是必須的。在某些情況下,當出現具批判性或貶低性的評論時,我們可以考慮隱藏或刪除它們。此外,我們可以選擇在帳戶中回覆什麼問題或短訊,這都是有益的。

對於那些平均每天使用手機超過四個小時的人來說,嘗試將使用時間減少至平均或低於平均水平可能會更加健康。通過限制所關注的帳戶數量或限制每次使用的時間來減少使用時間亦是明智之舉。例如,我們可以在工作期間把手機收起來,每隔一至兩個小時才查看一次手機。在使用手機時,我們可以為自己設立界限,如只在指定時間查看社交媒體更為健康,而不是每次一拿起手機就按進社交媒體應用程式。

社交媒體和流動通訊器材為我們提供了便利和樂趣,我們每天都使用它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鑑於每個人的偏好都不一樣,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健康地使用它們,並於當中建立適當的界限。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