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认识回避型人格连续体健康的一面

我们有机会在工作场合或社交圈子中遇上一些喜欢独处又很少出席集体聚会的人。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长得很帅气亦非常聪颖,但是他很少答应同事的午餐聚会邀请,总是在情感上疏远他人。事实上,即使他偶尔会接受同事的邀约出席某些社交场合,却往往会找借口很早就离开,再也没有回到群体中。他过着神秘的生活,下班后不太会与同事联系。在工作上,他表现得非常专业,于他所属的领域可算是一位能干的专家。他有两位非常要好的朋友,不论工作多繁忙亦会与他们定期相聚,并享受有他们陪伴的时光。然而,他对结识新朋友往往都感到犹豫。当他的两位好朋友建议他使用交友程序结识新朋友时,他立即拒绝作出尝试。在现实生活中,他为生活感到知足,亦拥有不少嗜好。我的这位求助人喜欢摄影和绘划,更不时在网上举办匿名的虚拟展览。鑑于他的高功能和稳定的心理健康,你会认为他患上回避型人格障碍吗?

回避型人格的人有机会透过多种形式呈现出来,当中每个人回避社交的程度也不一样。在回避型人格的连续体中,有些人是具备这种人格的特质,有些人则患上回避型人格障碍。以上我所提及的求助人可能只是展现出回避型人格的风格,而非出现病态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视他处于连续体中健康的一端。从人际交往方面来看,处于不健康一端的人对于别人的拒绝极为敏感,他们不愿意参加任何社交活动,除非他们能够肯定自己是受欢迎的。对于那些处于较健康一端的人,他们只是比较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敏感,但仍然能够在有需要时参与社交聚会,也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社交技巧。患上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会在社交场合过度沉默寡言,由于害怕受到负面评价,他们甚少会向别人表达自己,这些可能被视为有问题的。另一边厢,在更健康的一端,具有这种性格特质的人某程度上愿意与他人分享,只不过表现得较为矜持和自我约束。

对于那些患上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可能没有任何朋友,完全回避那些需要人际交往的活动,他们还有机会夸大从事日常活动以外的活动时需要面对的潜在危险。从健康的角度来看,具备这种风格的人也会拥有亲密朋友,但他们倾向参与那些能够独自进行的活动。事实上,他们只是对自己日常的作息和习惯显得更加自在,因为他们喜欢过着更有确定性的生活。要区分那些是处于非健康状态的人,其中一点是他们往往在工作上和社交生活中功能较弱,亦难以从事有意义的任务和投入爱好。 对于那些更健康的人来说,他们能够在工作和不同的喜好中维持高功能水平。有时候,他们也可能对参与新的活动感兴趣,并乐在其中。

由于人们习惯把不太擅于交际或看起较为孤独的人归类为患上精神病或人格障碍,因此我们需要多加留意自己是否有过度病态化他人的倾向。事实上,我们需要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就是人类是充满多样性,在选择人际交往方式上有机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那些偏向需要很多私人空间和从事相对较少社交活动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健康的个人选择。拥抱人类的多样性及互相尊重对我们每一个人也非常重要。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无助与希望之间的角力

在最近几个星期,新型冠状病毒的确诊数字急剧上升。很多人可能认识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检疫测试结果、接受强制检疫或家居隔离、甚至已被确诊感染的人士。即使没有这些经历,面对着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我们也许感到强烈的无助感。例如,我们可能会时常担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点遇到隐形带菌者。而对于那些正在接受强制检疫的人士,他们也难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视。

述情障碍及身心症状

在我的临床工作中,我不时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没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长期痛症。透过全面的临床面谈,我发现很多这类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碍。述情障碍是指难以识别和描述个人的情绪,及从自己的身体感觉分辨各种情绪。促成这种性格结构的发展有多种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童年早期的发展环境和创伤等等。

两种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有关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时会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朋友发布不同类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动、成就或任何关于自己的东西,希望获得「讚好」或正面的评价。对于一些普通的用户而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关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没有问题。当一个用户透过社交媒体来创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与朋友建立正面的联系和从他人身上获得正向的反馈,有助加强一个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实上,大部分的用户都明白自己并不是比他人优秀,亦能够感知现实来看待自己。然而。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发布与自己相关的资讯,在获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评价后觉得自己比他人优越,这样的情况便令人担忧。在佛教心理学中,这可能与一个人抓住与永续存在的自我比他人优秀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