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是谁? 我是否根据外部现实来定义自己?

通过社会化,我们学会根据外部现实来定义自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会因为自己与婆婆关系不佳而自称为「坏媳妇」。自她嫁给丈夫以来婆婆一直对她不好,让她无法与婆婆正常地相处。事实上,即使她非常努力满足婆婆的要求,婆婆都会对她作出无理的批评。在农历新年期间,我的求助人拜访她的婆婆以示尊重。由于她认为衣着得体是对婆婆表示尊重的一种方式,所以选择了一件色彩缤纷的连身裙参加家庭聚会。此外,她亦认为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选取色彩鲜艳的亡着也意味着好运气。然而,当她的婆婆看到她时,便马上批评她穿着得过于花俏和浮夸。她的婆婆表现出蔑视的态度,并评论她五颜绿色的穿搭实在显得太自负了。受到婆婆严厉的批评让她感到极度羞耻,她更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自恋」的人,因为她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也会穿着色彩缤纷的衣服。当然,这个例子或许有点极端。事实上,这表明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我们倾向以外部世界中他人如何看待我们来为自我作出定义。让我们再想一想,我们是否需要以外部现实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当被问及「我是谁?」时,我们很多时候会根据我们的背景来定义自己。譬如,我们可能倾向以自己的家庭来作出定义。其中一个例子是如果我们出身于卑微的家庭,会较容易感到自卑或认为自己的无能的。有时候,我们会把别人为我们贴上的标籤来定义自己。我们亦会倾向于认同父母、老师或同辈的归因和期望。例如,一名女同性恋女孩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因为她的性取向在天主教学校是不被允许的,而且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也有机会按照自己所属的类别来认同自我的身份,就好像某人会以自己是律师的职业来作定位,倾向采用特定的思维来实践自己的律师生活。但问题是,这些外部的现实能够回答「我是谁?」吗?

对于上述的问题,答案都是「否」。事实上,我们需要透过探索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通过审视自己活着的经历,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当然,我们仍能参考外部现实来定义自己,但关键是这些外部现实取决于我们的内部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对「我是谁」的答案或解释,是经由我们内在处理和与我们的价值观有关。例如,上述的女同性恋者有机会因面对父母对她造成的创伤和以往在学校被欺凌的经历而倾向把老师的批评当作事实,并认定自己有重大的缺陷。相反,如果这位女孩是内自一个充满关怀及能够获得家人认可的家庭,以及有一位能够培养她活出真正自己并不对她施加任何外在期望的母亲,她或许会视老师的批评为宗教信仰的偏见。这样,她将更有机会相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和值得被尊重的人。

从这个层面来看,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很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探索和感受我们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意思即是,我们在看待自我时要包含所有好的和坏的经历,当中也许有些是我们希望极力否认的,但我们都需要拥抱它们,譬如是我们的失败或错误等。我们需要感受自己的身体感觉,体验此时此地的自我。这样,对于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因为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内心变化而每秒钟也不断修改,我们亦只能从内部找到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人类有哪些「基本情绪」?为何这些情绪对我们十分重要?

当我们驾驶时,如果对面行车线的司机突然切入并险些撞车,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恐惧。在那短短的几秒,我们惊恐的情绪令我们作出自动反应,立刻扭动軚盘躲避以免意外发生。这种自动反应是与杏仁核活化有关,甚至在我们有意识地评估眼前的状况之前已对于威胁作出了反应。这是一个具有原始进化的的重要生存机制。恐惧是一种主要的适应性情绪,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静观对话中的开放性和同理心

作为一间商店的常客,我在购物经验中经常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售货员。在这个星期,我到了这间店舖打算购买那件想买一段时间的商品。可是,当我一进店时,其中一位售货员立即走到我跟前,向我推销一件我没有打算购买的东西。她不断地告诉我那件商品的好处,以及店舖现时举行的促销活动。她一直不停地说话,我过了一段时间才终于有机会告诉她我打算买什么。然而,她仍然锲而不舍地向我推销她渴望售出的那件物品。并没有向我推荐我想购买的那件商品。最后,由于我与售货员之间缺乏联系,在没有足够的资讯和信心下,我最终什么也没有购买。这就是在与他人对话时缺乏静观觉察的典型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