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边缘型人格障碍──缺乏对自我的感知和内在稳定性

我的其中一位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求助人最近感到非常困扰,原因是她的男朋友因为工作繁忙而未能一如以往地常常见面。当她的男朋友要求在下班后需要多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后,她的情绪被触动并变得极为波动,甚至作出割伤手臂的自残行为。事实上,她无法觉察自己的行为可能是源自对被另一半抛弃的强烈恐惧。每当她独自在家的时候,她会因为不能像以前一样经常看到男友而感到非常空虚。当一个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被任何真实或想像的抛弃所触发时,他或她会有什么的想法和行为?

在人际交往中,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倾向以二分法的思维来看待事物或出现思想僵化的情况。这种的思维模式会让他们迅速地由理想化一个人和依恋对方转变为试图贬低和对抗对方。他们对于受到拒绝非常敏感,如别人改变了与他们相处的交往模式时,便会感到非常沮丧。譬如,我上述的求助人如果在下班后无法与男朋友通过简讯保持联系或没有接听她的来电,她便会一直不停地致电给他。此外,她还会认为男朋友已经不再爱她了。

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除了在人际关系中的思维欠缺灵活性外,他们还会冲动地作出自残行为,如自杀企图、割伤自己等,以及在情绪波动时与他人发生激烈的冲突。事实上,自残倾向可能与他们试图应对情绪波动或从麻木中释放自己的情绪相关。这些尝试也有机会是他们在感到被遗弃时表达向他人寻求协助的一种方式。例如,我的那位求助人会在男朋友晚上不在身边时感到非常沮丧,继而割伤自己。她亦会继续向男友发送简讯,告诉对方她正在伤害自己,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

在情绪方面,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情绪飘忽不定,其特征是从正常或平稳的情绪突然明显地转变成烦躁不安。他们难以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在情绪波动时倾向运用适应不良的策略来作出应对。面对那些超出预期的触发因素,他们可能会经历不成比例的强烈愤怒。譬如,我的那位求助人会因为男朋友忙于工作而没有在下班时间准时打电话给她而得火冒三丈,在电话中大发脾气不停地责骂他。当对方因为受到她猛烈的辱骂而挂断电话时,她便立即认定男朋友抛弃了自己。

由于缺乏稳定的自我感知,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经常会感到空虚和难以独处。此外,他们亦需要时常得到别人的认同才能获得一定的存在感。结果,他们非常担心自己会被他人抛弃,因为他们不论在内在或情感上都无法自给自足。鑑于生理或心理上的因素所形成的情绪失调和二分法思维,他们有机会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中面临很多挑战。事实上,心理治疗能够有助这些人建立更稳定的自我意识,以及更有效地调节他们的情绪。透过慈悲的心和深入的了解,我们都可以帮助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过上充实丰富的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为临床心理学家,我可以治疗我的家人或朋友吗?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经常因为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其他问题(例如工作压力)向我作出谘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时有人向我作出请求,希望我为他们的伴侣或密友进行正式的心理治疗。我通常会礼貌地拒绝他们的请求,并尽力转介有类似背景的专家为他们提供心理治疗服务。为什么在提供心理治疗时保持适当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么例外的情况下,心理学家能够同时与某人建立多重关系?

移民的挑战──勇气令我们变得更强大

在最近两年,愈来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虑移民到其他国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时都会有朋友与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计划,甚至有些朋友在没有任何准备下便离开了。不同年龄层的人如果在缺乏规划和社会资源下移居到一个新的地方生活,也许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年轻人可能会有经济上的压力,担心自己在外国没有稳定的工作来维持生计;中年人可能需要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而离开家乡,除了为子女适应新的成长环境而担忧,又要考虑是否带同年长的父母移民而烦恼。

二分法思维扭曲了我们与他人分离性的感知

作为人类,我们都难以避免对一些与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动化的批判。我们倾向批评别人做了那些我们不认同的事情或没有作出我们认为必要的行为。例如,一位女士对于表弟的太太没有出席农历新年期间的家庭聚会而作出了负面的评价。她不断地批评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长辈,说了不少中伤对方的说话。另一个例子一位母亲认为儿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儿子无视自己的反对,继续与一位男同学交往。这名母亲向心理学家寻求协助,希望能够改变儿子的性取向。 在我们尝试理解自己对他人的自动化批判前,可以先了解一个关系概念。当我们试图对他人作出判断时,会倾向考虑到这个人与自己或其他人的不同之处。我们会把这个特定的人与整个群体(该群体可以由两个或更多的人数组成)之间建立界限,从而进行区分。譬如,以上所提及的那位女士把表弟的太太与全家人区分开来,在彼此之间建立了界限。在另一个例子中,那位母亲把自己同性恋儿子与其他异性恋者区分开来,认为自己的儿子不正常。事实上,矛盾的是,当我们创造差异时,所建立的界限实际上会把双方连系起来。例如,那名女士会以「姻亲关系」把自己和表弟的太太分隔开来,因为表弟的太太不是属于「直系亲属」。然而,这样的界线事实上亦指出自己与表弟的太太也是姻亲关系。而以「同性恋」与「异性恋」的性取向区分他人,这个分隔的界线也将这两类人联系在一起。因此,当试图将两个类别区分,也是一种连系。 当我们理解以上的关系概念时,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批判的对象也是属于群体的一部分和与我们有所联系。如果那位女士意识到表弟的太太也是家庭的一分子,她或许能够从复杂的环境下理解对方的所为或不所为。而如果那位母亲能够理解不同性取向的人实际上是有联系的,有机会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异常,只是性取向与她不相同。事实上,如果我们希望更加透彻地了解别人,或以更客观的态度来感知他人的所为或不所为,便需要考虑所有完整的回路和相关的因素。例如,那位女士可以透过审视环境和相关的因素,尝试了解表弟妇为何在农历新年期间缺席家庭聚会。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这位女士或许会发现表弟的爸爸是一名自恋狂,经常操纵表弟和表弟妇。结果,表弟的太太无法忍受面对他而选择不出席家庭聚会。在另一个例子中,如果那位母亲能够深入了解当前的情况,或许会意识到儿子的性取向有机会与部分基因结构有关。这样,她对于儿子选择男生作为伴侣的行为便会更加理解,不会认为儿子是不正常。 透过看到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自己实际上也是在与他们建立联系。当明白到这一点后,我们便会更有动力深入地考虑相关的因素来审视其他人的行为,避免作出一些不合理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