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誌

我们所看到的和看不到的

最近,我在社交聚会遇到一对夫妇,他们分享选购新车的经历。由于他们对于购买哪种型号的车无法作出决策,于是便询问我们的意见。对于这个问题,我邀请这对夫妇分享对于自己喜欢的型号的看法。丈夫喜欢马力更大和节能效力更好的车款,而太太则喜欢外型较苗条和流线型设计的车子。他们渴望能够购入最适合自己需求的型号,似乎无法客观地感知两款车子来作出选择。为什么我们倾向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甚至认为自己能够客观地全面感知整个画面?

其中一个导致我们习惯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原因是,我们会根据过往的经验或自我认同来选择性地感知现实。例如,如果我在过去倾向采用某种特定的心理治疗方向,并习惯以此来评估我的求助人的情况,尽管我学会了其他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方向,仍有可能自动化地选择过去一直所采取的方向来进行分析。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可能无法完全反映整个 画 面,亦有机会因自己的选择性而出现扭曲或偏颇的情况。

事实上,我们也会倾向被那些与自我认同相关的事物所吸引。在上述的例子中,那名丈夫和妻子在选购汽车时各持自己的观点,而他们的偏好实际上与那些自我认同相关的吸引特质有关。据我所知,那名丈夫是一位赛车爱好者,同时也是一名工程师。结果,他在选购汽车时会被该汽车型号的速度和节能效力所吸引。另一方面,那名妻子是一位艺术家,对审美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选择车子的型号时,她倾向着重美学设计的元素。由于我们选择性地看到那些与自我认同和过去经验相关的事物,我们便有机会无法看清现实的某些方面。如果我们渴望客观地面对自己的现实,需要学会放下这些与自身过去经验和自我认同的条件。

如果我们希望对自己所感知的事拥有更客观的看法,便需要安稳自己的心神和培养静观。当我们能够安定下来的时候,将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各种事物更广阔的划面上。透过静观,我们能够更加专注地运用所有的感官来感知事物或现实。此外,我们也有机会觉察自己对某些方面的执着,留意到过去的经历或自我认同对自己的影响。对于我在社交聚会中所遇到的这对夫妇,我建议他们再到汽车销售点重新审视不同型号的车子和安定自己的心神。我告诉他们,他们可以透过感受自己的身体感觉,以及站立时地面支撑着自己的感觉来安定自己。这样,他们就可以尝试运用所有的感官来观察和看待不同型号的汽车,并以客观的态度去考虑如何选购车子。在聆听我们的分享后,他们一致认为彼此是正在寻找一种具体实用性和可靠性的模型。另外,他们亦反映自己的自我认同强大得几乎令自己迷失,主观性地选择自己偏好的型号而忽略其他考虑因素。有趣的是,在选购车子的过程中,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偏见,甚至认为自己能够作出最好的选择。透过静观和安定心神,他们也许能够在选购的过程中想出那一种型号和设计才是最适合他们的需要。

尽管能够睁开眼睛地看到,但是我们可能没有真正地「看到」。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单纯地聊天吗?

尽管寻求心理治疗服务在香港变得愈来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么是心理治疗。许多人都会对心理治疗有疑问,例如「为什么我需要付款给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与朋友讨论自己的问题又是否达到一样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疗我的抑郁症和焦虑症吗?」;「是不是只有疯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要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心理治疗不是什么。

苦难的两枝箭

每个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伤的心理痛苦。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们曾经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经历。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历那些无可避免的痛苦时显得如此平静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却在面对痛苦时变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拥抱无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过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诊断患病前也一直恒常地规锻炼身体。四十多岁的她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事业,亦没有太多的工作压力,患上癌症是的确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疗的过程为她带来不少创伤,治疗所带来的各种副作用令她变得虚弱,体重亦明显减轻,身体出现恶化的情况。经过多个月以来的治疗,她的情况得以舒缓,可以逐渐恢复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缓后,她觉得新的生活模式变得难以适应。她还认为自己因为患病而变成一个有缺陷的人,经历无比的沮丧。由于她可能无法回复以往丰富而积极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耻。此外,即使与肿瘤科的医生会面跟进情况,亦会让她经历高水平的焦虑。事实上,患上癌症后的她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她,时光无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过上往日的生活,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静的心态来接纳和适应这个新的「自我」?她要怎样做才能继续过着快乐和满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