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無法整合自我的不同方面會令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產生不穩定的自我意識。結果,對於自我的洞察和感覺會變得波動和以二分法來界定。也就是說,這些人很容易將自己視為「所有都是好的」或「所有都是壞的」。除此之外,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未能以完整性去看待他人的形象,難以整合他人的「好」與「壞」。因此,他們也會以二分法把別人界定為「全部都是好」或「全部都是壞」,從而加劇了人際關係的動盪。實際上,那些傾向發展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大多都在成長的階段缺乏主要照顧者適當的認可,無法在主要照顧者身上獲得對自我形象的反饋。主要照顧者的不足損害了他們發展穩定而連貫的自我意識,而這種自我意識是可以與他人區分。缺乏連貫的身份認同令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行為變得不穩定和無法預測,令他人作出相對不穩定和無法預測的反應。這樣,其他人未能在人際關係上提供一個穩定的反饋,有機會令那些患者的身份認同更加不穩定,變成了破壞其身份認同和人際交往不穩定的惡性循環。

一個人要在生命中健康發展,需要發展一種獨特的自我認同感,以及建立人際關係網絡,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在以上兩個方面都有機會面臨不少重大的問題。他們不穩定的自我意識令自己無法融合自我的不同方面,而不穩定的自我又導致無法預測的行為和波動的情緒。他們有機會不知道自己從人際關係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並且難以對他人說「不」,無法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線。由於波動的自我意識和無法預測的行為,他們很多時候都未能獲得他人的一致認可。結果,在保持自己的個人化時,損害了他們的社交能力和影響了人際關係。

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患者不穩定的情緒和行為背後可能有不同的原因。要了解他們,我們可以從不穩定的自我意識和在人際關係中所面對的困難了解更多。我們亦可以透過培養更高的包容度和以富有同情心的方式與他們相處。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趟沒有盡頭的旅程——由私人執業十二週年到去除精神疾病污名化

2020年9月28人是我私人執業的十二週年,這標誌著新一頁的里程碑。我和我的助手Lap正籌備在來年實行一項新的計劃,我們將會透過不同的方式為大家提供更多有用的心理學知識和見解。從我們過去一年的網誌和為公眾所舉辦的講座,我們知道大家都欣賞我們為大家提供有趣而有用的心理學知識所作出的努力。

如果我有成人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如何改善我的專注力問題?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生活中無法維持一份穩定的工作。每當我和他談話時,他似乎沒有在聆聽對話中的細節。他難以集中於處理那些枯燥乏味的任務,例如是上司要求他撰寫一份詳細的銷售報告。除此之外,他在執行不同的工作計劃時,未能有系統地處理工作。他的客戶經常抱怨他遲交報告、忘記客戶的要求,以及犯很多粗心大意的錯誤。他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ADHD),對於如何管理和調節自己專注力感到十分無助。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