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你感到停滯不前時,學習傾聽你內在小孩的聲音

每逢接近年末的時候,人們會常常反思自己的生活並為來年制定計劃。假如能夠把過去一年總結形容為成果豐碩,相信定必令人覺得滿足。對於那些能夠完成計劃的人來說,今年的表現實際上會為進一步制定來年計劃打下一枝「強心針」。然而,由於存在很多無法預測的因素,很多人可能無法實現自己在一年前所定下的目標。有些人可能還會因此感到被困並非常迷失,甚至認為自己與他人脫節。對這些人而言,制定任何新年計劃並不容易,他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無能為力、不配被愛或異常孤獨。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今年年底經歷工作倦怠,事實上他在過去一年非常努力工作,亦按照自己的計劃完成不少任務。但是,鑑於公司重組,他在工作上充滿很多不確定性,來年有機會需要面對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以內的龐大工作量。在缺乏資源下,他在下年需要管理的員工人數可能會增加一倍。這樣的情況下,他或許需要面臨巨大的壓力來完成這個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令人沮喪的是,他在過去一年為公司取得的成績並沒有得到任何認可,還因為一些看似受外在經濟環境因素所影響的銷售目標而受到抨擊。結果,他因感到被困而不知道自己在今年年底該做些什麼,更不用說制定新年計劃。他很清楚知道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因為這樣才能在經濟上支援兒子獲得優質的教育。但與此同時,他的直覺告訴他,如果繼續這份工作,接下來的一年將會是悲慘的。

與這位求助人的掙扎相若,很多人都有機會覺察自己的邏輯思維與直覺情緒之間存在的內在衝突。如果這種內在矛盾沒有得以解決,這些人可能會繼續不按照自己的感受作出行動。最終,他們難以與內心真正的感受建立聯繫。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自然內在和以感覺驅使的自我視為內在小孩的部份,而成人部分就是自己採取行動和進行邏輯思維的部分。假如我們的理性思考與內在情緒建立了連結,我們就不會體驗任何內心衝突,並會感到平靜和快樂。相反,如果我們的成人部分和內在小孩部分之間存在衝突,便很容易感到被困和迷失。有時候,有些人更有可能會透過酗酒或購物狂等成癮行為來逃避這種脫節的痛苦。

為了能夠重新連接自己成人和內在小孩的部分,我們需要覺察內心的衝突。通過自我反思、冥想或其他方式,我們可能更有機會意識到自己某些行為可能與直覺情緒和自然自我存在衝突相關。例如,我的求助人可能意識到自己之所以覺得工作毫無意義,是因為那些不合理的工作要求讓他難以滿足自然自我的渴望,未能花更多時間於培養家庭關係上。事實上,他希望自己能夠花多點時間陪伴兒子和見證他成長,以及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給予更多的指導。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成人和內在小孩部分之間存在衝突後,需要承認自己可以選擇忽視直覺感覺部分,抑或敞開心扉依據內在小孩的感受來行事。當然,做到這一點並非一件容易的事。實際上,要重新建立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繫,我們需要學習在面對內在衝突時穩定自己的情緒。

在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後,我們需要在理性思考和滿足內在小孩的需求之間取得平衡。有時候,單單為了滿足內在小孩而作出選擇是不可行的。例如,上述的求助人如果突然辭去目前的工作,他將無法支撐家庭的經濟負擔。在這種情況下,成人和內在小孩部分可能需要作出妥協,藉此尋求更可行的選擇來處理內在衝突。譬如,我的求助人可能需要先繼續從事當前的工作,並以尋找新的工作為新一年的目標。透過作出這個選擇,我的求助人亦能坦然地滿足自己內在小孩的需求。這種做法可以令他更懂得自愛,也更有能力去愛護他重視的人。

趁著今年即將終結,就讓我們更加清醒地反思自己是否被困於當前的環境,是否正與內在小孩失去連結。嘗試與內在小孩部分重新建立聯繫是非常重要,值得我們付出努力。透過這樣做,我們才能更真實地做自己和更加愛護他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