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有些人總是重覆地與自戀型人格的人交往,並被困於關係中?

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人反覆地與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交往,甚至一次又一次陷入虐待關係中。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被困於與具備這種特質的男士建立的親密關係中。從表面看,她的男朋友用心關注她在生活上的每個細節,並且無微不至地照顧著她。譬如,他每天都會陪她上下班,還會為她支付所有的賬單和負擔每月的日常開支。在購物時,他亦會為我這位求助人選購衣服或眼鏡的款式。每當我的求助人沒有按照男朋友的建議,以及對下決定有個人意見時,她的男朋友都會狠狠地批評她的選擇,希望藉此讓她順從他的意思。她的男朋友經常在生活的各方面批評和貶低她,比如外貌、工作能力和智力等。例如,如果我的求助人被行銷人員欺騙了,他會對她說:「你真的很愚蠢!怎會不知道這些是行銷策略?為什麼你會作出那麼糟糕的決定?」漸漸地,我的求助人變得越來越自卑,甚至害怕在生活中作出任何決定。儘管她的朋友勸喻她考慮與男朋友分手,但是她仍然覺得自己非常依賴他,並認為她的朋友建議她作出一些不利自己的事情。在進行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她開始意識到自己過去曾多次與具有類近特質的男性約會。如果沒有和我討論,她自己可能未曾覺察到這種模式。為什麼有些人會反覆地與那些有機會虐待他們的人約會?

人們之所以反覆地選擇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伴侶,其中一個可能性是他們有機會曾經被一或兩個自戀型父母虐待過。結果,他們傾向於選擇具備類近特質的伴侶來尋求解決創傷的方法。由於經歷童年創傷,他們可能會有持續低自尊的問題,並需要具有相似特質的人來認同他們。這些人可能下意識地認為只要獲得這類型的伴侶的認可,就能克服童年創傷和解決相關的問題。例如,上述的求助人非常努力地保持理想體重和完美無瑕的皮膚,以尋求有自戀型人格傾向的男友的認可。儘管男朋友一直不斷地批評她的外表,但實際上她認為自己有機會獲得男朋友的認同,並相信這樣就足夠了。

矛盾的是,部分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即使重覆地受到自戀伴侶言語甚至身體虐待後,仍然會選擇與對方保持關係。這些人在面對伴侶對他們作出虐待行為時,可能經常感到無能為力。在他們小時候,就算父母對他們做了一些殘忍的事情,他們亦無法離開虐待他們的父母。作為子女,他們需要依靠父母才能滿足生存需求。有見及此,他們最需要做的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避免被父母遺棄。在某些情況下,孩子可能會為了生存而脫離自己被虐待的現實,需要在精神上擺脫其父母的虐待行為。結果,當經歷童年創傷的人在成年後與自戀者發展浪漫親密關係時,他們有機會產生解離性防禦。也就是說,他們可能會否認、最小化或從對建立理想關係的幻想中抽離。這樣就能解釋為什麼有些人感覺不到他們的伴侶於當前的親密關係中正在虐待他們。

如果你或你的朋友似乎陷入與自戀伴侶的虐待關係中,重要的是一個人能夠反思自己的關係模式,以及學習採取必要的行動來避免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如果未能確定當前的關係是否屬於虐待關係,與朋友或心理治療師交談是有益的,並更有機會就關係模式進行反思而找到出路。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