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沉迷於社交媒體? 抑或沉迷於自我?

毫無疑問,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利用社交媒體應用程式來進行虛擬社交,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不少人會把在社交媒體發佈照片或帖文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成為某種「儀式」,例如在享受美食前要拍下照片和在進行身體鍛練期間拍照展示自己擁有良好的健康習慣。事實上,當我們所發佈的帖文或照片獲得積極的評論和反應時,所帶來的正面回饋能夠強化這些行為,並促使我們不停地在社交平台上發佈自己的生活。每當家人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地給予我們正面積極的評價或反應,實際上亦加強了我們對自己正面的看法。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們便會對自己的看法變得更為固定。也就是說,我們有機會把自己定型於我們渴望投射在社交媒體的某個形象。

例如,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認為她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媽媽」,她可能會透過發佈帖子來實現自己這個願望。當她的家人和朋友多次對她所發佈的帖子或照片作出積極的評價和反應時,她便開始形成自己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媽媽」的自我意識。事實上,每當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其他人的正面留言或反應時,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就會增加。結果,我們會立刻感到自我感覺良好和興奮。有研究證據表明,這種透過增加大腦多巴胺水平的獎勵性學習是會讓人上癮的。長遠來說,我們只會渴望獲得更多的多巴胺,並無法控制自己不停地追求滿足從帖子中獲得積極評論和反應的衝動。

使用社交媒體來創立或建構「自我」的角色並沒有錯,無可否認,我們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建立一種穩定的自我意識。譬如,我們需要有一種健康的看法,希望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我們可以透過發佈健康生活或自己的成就的帖子來告訴家人或朋友有關自己的生活點滴,這除了是平常不過的事情,也是他人建立連繫的其中一種方式。然而,如果我們極端或過度地利用社交媒體來提升自我,便有機會對自我上癮。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的生活可能會變成只為了尋求他人的認可,獲得世界的關注和欽佩。最終,我們可能會在看待「自我」時存在偏見,更有機會地變得自大,誤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很多人類的心理問題都與人們對自我的成癮相關。如果我們渴望全心全意地投入生活和對自我有更客觀的認識,我們可能需要學習不那麼沉迷於專注「自我」。若果我們放棄在社交媒體上創造一個角色展示於他人面前,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更有機會嘗試去體驗和專注於當下的生活。例如,與其在晚餐時專注於創建引人注目的帖文和修葺照片,我們不妨嘗試專注於品嚐眼前的食物。這種把注意力轉向內在的方式有助我們更加覺察真實的自我,而非專注於我們想向他人投射的角色。

當然,為了忠於自己,我們並非要過著沒有任何角色的生活。事實上,我們可以嘗試在獲得他人對自己成就認可的和保持全然覺察地體驗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只要我們時刻牢記著需要客觀地看待自己,不時在社交媒體發佈帖子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壞處。透過這樣做,我們便不會太過在意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過上真正平靜的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

透過創造力來尋求自己的強項,並在生活中展現自己的優勢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大學商學院畢業後發現自己在職場上表現得非常退縮和害羞,受社交焦慮問題的困擾。他對於自己在投資銀行領域的工作感到極度不適應。由於他認為自己即使是從商學院畢業,但是對於金融方面的知識仍然非常有限,因此非常害怕與其他的同事交談。透過深入的討論,他發現自己對於商業和金融的範疇完全不感興趣。事實上,當初選修商科也是他的父親所建議的。在他大學畢業後,他和父親都認為自己唯一應該走的道路就是在商界裡工作和發展。

不確定性的容忍度與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我們日復日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卻鮮有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作出反思。我們可以透過健康飲食和定期進行體能鍛鍊來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可能把所有精力投放於自己的工作或家庭,忽略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無論我們在過去如何生活,都很少反思自己的存在和生命即將終結的可能性。隨著疫情於2020年在全球爆發,不少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開始反思生命的有限及存在意義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面對自己的生活和未來的不確定性都會感到恐懼和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