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沉迷於社交媒體? 抑或沉迷於自我?

毫無疑問,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利用社交媒體應用程式來進行虛擬社交,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不少人會把在社交媒體發佈照片或帖文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成為某種「儀式」,例如在享受美食前要拍下照片和在進行身體鍛練期間拍照展示自己擁有良好的健康習慣。事實上,當我們所發佈的帖文或照片獲得積極的評論和反應時,所帶來的正面回饋能夠強化這些行為,並促使我們不停地在社交平台上發佈自己的生活。每當家人和朋友一次又一次地給予我們正面積極的評價或反應,實際上亦加強了我們對自己正面的看法。隨著時間的過去,我們便會對自己的看法變得更為固定。也就是說,我們有機會把自己定型於我們渴望投射在社交媒體的某個形象。

例如,如果一個人希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認為她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媽媽」,她可能會透過發佈帖子來實現自己這個願望。當她的家人和朋友多次對她所發佈的帖子或照片作出積極的評價和反應時,她便開始形成自己是一位「好太太」和「好媽媽」的自我意識。事實上,每當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其他人的正面留言或反應時,大腦中的多巴胺水平就會增加。結果,我們會立刻感到自我感覺良好和興奮。有研究證據表明,這種透過增加大腦多巴胺水平的獎勵性學習是會讓人上癮的。長遠來說,我們只會渴望獲得更多的多巴胺,並無法控制自己不停地追求滿足從帖子中獲得積極評論和反應的衝動。

使用社交媒體來創立或建構「自我」的角色並沒有錯,無可否認,我們在一定的程度上需要建立一種穩定的自我意識。譬如,我們需要有一種健康的看法,希望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成為一個足夠好的人。我們可以透過發佈健康生活或自己的成就的帖子來告訴家人或朋友有關自己的生活點滴,這除了是平常不過的事情,也是他人建立連繫的其中一種方式。然而,如果我們極端或過度地利用社交媒體來提升自我,便有機會對自我上癮。在極端的情況下,我們的生活可能會變成只為了尋求他人的認可,獲得世界的關注和欽佩。最終,我們可能會在看待「自我」時存在偏見,更有機會地變得自大,誤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很多人類的心理問題都與人們對自我的成癮相關。如果我們渴望全心全意地投入生活和對自我有更客觀的認識,我們可能需要學習不那麼沉迷於專注「自我」。若果我們放棄在社交媒體上創造一個角色展示於他人面前,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更有機會嘗試去體驗和專注於當下的生活。例如,與其在晚餐時專注於創建引人注目的帖文和修葺照片,我們不妨嘗試專注於品嚐眼前的食物。這種把注意力轉向內在的方式有助我們更加覺察真實的自我,而非專注於我們想向他人投射的角色。

當然,為了忠於自己,我們並非要過著沒有任何角色的生活。事實上,我們可以嘗試在獲得他人對自己成就認可的和保持全然覺察地體驗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只要我們時刻牢記著需要客觀地看待自己,不時在社交媒體發佈帖子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壞處。透過這樣做,我們便不會太過在意自己的成功或失敗,過上真正平靜的生活。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在 2023 年,讓我們更為專注於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行事

在2023年的開端,我們很多人會開始制定新年計劃,甚至希望實踐一些長期的抱負。對某些人而言,這可能會喚起他們的情緒。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被困於當前的角色中,未能朝著自己夢想的方向前進。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曾經是位專門幫助個人客戶解決疑難的專業人士,她在兩年前獲邀成為一間非牟利機構的負責人。自此之後,她開始將工作的重心轉移至處理關係、團隊管理和市場行銷上,甚少幫助他人處理個人問題。她承認接受這個職位是為了滿足自己對於獲得成就的需要。同時,她亦覺得自己只要擔任領袖的角色,就會受到很多人的尊重。然而,她逐漸地對目前的職位感到矛盾和不滿意,因為她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更喜歡幫助個人客戶和培育他們。事實上,她發現自己根本不太享受擔任主管的各個方面,例如處理辦公室政治問題、制定營銷策略和需要常常出席不同的社交活動等。

我們的思想是網狀的,這就是為什麼有時我們會陷入困局中

每當我建議我的求助人在日常生活中練習靜觀時,他們不時會告訴我很難專注於當下。他們通常都被繁忙紊亂的思緒所困擾,很容易走神。例如,一位女士因丈夫離世而悲痛不已,隨著時間過去她走出傷痛並開展一段新的親密關係。在和男朋友約會期間,她路過那個以往經常與已故丈夫一起散步的公園。起初,她並沒有意識那個公園就和丈夫常常一起去的那一個,只是覺得和男朋友在附近約會很快樂。當她在公園留意到其中一棵樹上開了一朵美麗的花時,她突然想起以前和丈夫散步時見過這種花,並開始憶起她與丈夫曾討論為他們的家購買一些新植物的對話。她甚至回想起丈夫在陽台上種植花草和修剪盆栽的身影。這就是我們網狀思維的力量。當上述女子的大腦進行網狀思維的思考時,她對丈夫的離世感到百感交集,不禁哭起來。她的心情仍然受哀傷所影響,並為此感到非常無助,因為她無法停止反覆想起已故的丈夫。

當一個人感到生氣時,他或她的內心深處真的充滿憤怒嗎?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當她知道男朋友和另一位女孩約會並向她說謊後便大發雷霆。她對男朋友的所作所為感到非常憤怒,更把家裡的電視機摔壞了。她也向他不停大叫,發現自己無法平靜下來。後來,她的男朋友告訴她他和那個女孩並沒有任何親密關係,但因為擔心她會難過和不讓他外出而撒謊。我的求助人在這次事件中所經歷的憤怒是她內心深處的核心情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