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是誰? 我是否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

通過社會化,我們學會根據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會因為自己與婆婆關係不佳而自稱為「壞媳婦」。自她嫁給丈夫以來婆婆一直對她不好,讓她無法與婆婆正常地相處。事實上,即使她非常努力滿足婆婆的要求,婆婆都會對她作出無理的批評。在農曆新年期間,我的求助人拜訪她的婆婆以示尊重。由於她認為衣著得體是對婆婆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所以選擇了一件色彩繽紛的連身裙參加家庭聚會。此外,她亦認為按照中國的傳統文化,選取色彩鮮艷的亡著也意味著好運氣。然而,當她的婆婆看到她時,便馬上批評她穿著得過於花俏和浮誇。她的婆婆表現出蔑視的態度,並評論她五顏綠色的穿搭實在顯得太自負了。受到婆婆嚴厲的批評讓她感到極度羞恥,她更把自己定義為一個「自戀」的人,因為她在日常生活中有時也會穿著色彩繽紛的衣服。當然,這個例子或許有點極端。事實上,這表明了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我們傾向以外部世界中他人如何看待我們來為自我作出定義。讓我們再想一想,我們是否需要以外部現實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

當被問及「我是誰?」時,我們很多時候會根據我們的背景來定義自己。譬如,我們可能傾向以自己的家庭來作出定義。其中一個例子是如果我們出身於卑微的家庭,會較容易感到自卑或認為自己的無能的。有時候,我們會把別人為我們貼上的標籤來定義自己。我們亦會傾向於認同父母、老師或同輩的歸因和期望。例如,一名女同性戀女孩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缺陷的人,因為她的性取向在天主教學校是不被允許的,而且會受到老師的批評。在另一些情況下,我們也有機會按照自己所屬的類別來認同自我的身份,就好像某人會以自己是律師的職業來作定位,傾向採用特定的思維來實踐自己的律師生活。但問題是,這些外部的現實能夠回答「我是誰?」嗎?

對於上述的問題,答案都是「否」。事實上,我們需要透過探索和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通過審視自己活著的經歷,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當然,我們仍能參考外部現實來定義自己,但關鍵是這些外部現實取決於我們的內部世界。也就是說,我們對「我是誰」的答案或解釋,是經由我們內在處理和與我們的價值觀有關。例如,上述的女同性戀者有機會因面對父母對她造成的創傷和以往在學校被欺凌的經歷而傾向把老師的批評當作事實,並認定自己有重大的缺陷。相反,如果這位女孩是內自一個充滿關懷及能夠獲得家人認可的家庭,以及有一位能夠培養她活出真正自己並不對她施加任何外在期望的母親,她或許會視老師的批評為宗教信仰的偏見。這樣,她將更有機會相信自己是一個有價值和值得被尊重的人。

從這個層面來看,要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很重要的是我們需要探索和感受我們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意思即是,我們在看待自我時要包含所有好的和壞的經歷,當中也許有些是我們希望極力否認的,但我們都需要擁抱它們,譬如是我們的失敗或錯誤等。我們需要感受自己的身體感覺,體驗此時此地的自我。這樣,對於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因為我們的個人成長和內心變化而每秒鐘也不斷修改,我們亦只能從內部找到自己。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以中庸之道來尋找「我是誰」

也許很多人在一生中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我是誰?」。在我的求助人當中,不論是青少年、剛剛成年的年輕人、中年人士,甚至老年人都會問同樣的問題,但他們卻不知道答案。我的職業是否代表了我?我是否就別人對我外表的評價來定義自己?抑或我腦海裏的思想就是我?

照顧我們的內在小孩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是一位購物狂,即使已經負債纍纍,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購物的衝動。她幾乎每天午飯時間都會去購物,並經常沉迷瀏覽網上商店,留意最新推出的服裝、手袋或鞋子。每次她到商場,都會有所收穫,絕對不會空手而回。事實上,她的家中有很多不同顏色但相同款式的衣服。此外,她更會每天查看那些網上商店的最新庫存,確保自己能夠第一時間到實體店試身並購買。她的購物狂行為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經濟狀況和與男友的關係,因為債台高築而無法為籌備婚禮而儲蓄。為什麼她明明意識到自己購物狂的傾向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仍然忍不住繼續瘋狂購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