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是誰? 我是一個患病的人嗎? 我能夠以自己的職業定義自己嗎 ? 抑或我只是在家庭中所擔當的角色?

當你在一個社交場合遇到一群陌生人時,你會如何向他們介紹自己?如果是一個與工作相關的活動,你可能會告訴這些陌生人你的職業和工作內容。如果是一個由你的朋友所舉辦的社交聚會,你可能會向其他人談及一些家庭的趣事,介紹一下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是母親或妻子)。你也可能會向他們提及自己是從哪一所大學畢業,並發現陌生人當中有人和你畢業於同一所大學。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會告訴對方一些與自己的身分認同相關的資訊,包括我們所做的事情或在不同場合擔當的角色。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有機會以自己所患的疾病(譬如是某種的精神病患)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並可能因此而感到羞恥。

我們常常會因為自我意識而建立了一套對自我的看法,也就是說,我們會利用「我」(I)、「我」(me)、「我的」(mine)來將自己某些經驗來為自我作出定義或身份認同。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可能會以一位母親、一名抑鬱症患者和一位建築師來定義自己。而另一位求助人可能會根據自己的身形來定義自己為一個肥胖的人。我們對自我的形象是取決於自己在身份認同上的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那位將自己定義為一名抑鬱症患者的求助人可能會因此已感到非常羞恥,而那位認為自己是一個胖子的求助人亦會因為自己完美主義傾向而覺得自己有缺陷。

另一種的自我意識是我們會把自己拿來與他人比較。當我們在腦海中不斷地將自己與其他人作出比較,便可能會產生一種自我感覺,即是我們更加聰明、更加富有或更加漂亮。對於那些傾向對自我形象抱有負面感覺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加醜陋、更加貧窮和更加愚蠢。在其他情況下,我們也會認同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所創造的自我感覺。譬如,如果一位青少年覺得媽媽比較喜歡自己的哥哥,他便傾向認為自己比起哥哥不是那麼可愛或不是那麼有能力。事實上,這位年青人的行為表現也可能受到媽媽對待他的方式所影響。如果他的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不如對哥哥般那麼慈悲,他可能會更加不尊重他的媽媽。

然而,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到底我們真的是那個被自己作出定義的人嗎?事實上,當我們越傾向認同這些定義,便會以有限和狹窄的經驗來看待自我,變得越來越僵化和受到很多的限制。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認為專業的建築師是需要保持正面積極、快樂和有能力的。因此,當她因為抑鬱而變得負面、悲傷和能力不足的時候,便會感到非常沮喪。為了令生活更為自由和平靜,我們需要健康地釋放自己因應過往經驗而建立的身份認同。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需要意識自己的身份是具有試驗性和流動性的。我們的自我意識是可以持續地變化,正如我們可能在生活中面臨困難或達到某些成就時,我們的自信心會不時產生變化。此外,作為人類,我們亦需要明白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質和獨特性。然而,我們需要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意識,避免認為自我意識是固定或局限於某種定義。

為了能夠健康地釋放自己的身份認同,我們可能透過培養靜觀專注於當下的體驗。這樣,我們便能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自我意識就如流動的河水一樣,而我們就是能見證這流動的人。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