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對愉悅感覺的「癮」

不論是社交媒體還是美味的甜點,我們都可能會從不同的渠道渴望獲得更多愉悅的感覺。當我們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貼文和照片時,或許會更頻繁地檢查我們的帳戶,看看能夠從朋友中獲得多少「反應」。當我們打開一包薯片時,可能會忍不到把整包吃掉。事實上,以上提及的兩個例子或其他類似的情況下,我們都會體驗到愉悅的感覺。有時候,這些感覺並不明顯,以至於我們可能未能覺察它們。如果我們多加留意自己的行為,或者會發現自己傾向於作出更多相同的行為,從而獲得更多愉悅的感覺。例如,當朋友對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給予「反應」會引發我們的愉悅感,我們可能會自動化地增加查看社交媒體帳戶的次數,這種自動導航與我們對得到更多愉悅感的本能渴望有關。

從表面來看,通過增加某些行為來獲得愉悅感似乎對我們的福祉帶來益處。譬如,從社交媒體平台中獲得很多正面的「反應」的感覺很好。因此,我們渴望發布有趣的貼文來吸引他人作出更多的回應。如果適度並謹慎地行事,這是一個健康和適當的方法來尋求認可。然而,如果我們缺乏對自己渴望愉悅感覺的覺察,最終可能會發展至成癮問題。

我們怎樣才能更清楚地覺察到自己的渴望呢?透過練習靜觀,我們可以學習增強對自己的情緒的覺察。這樣,我們可能更容易注意到自己不愉悅的感覺。舉例來說,當我們不小心觸碰到一個正燒紅的鍋子並感到疼痛時,會馬上縮開以免經歷更多的痛楚。在這個自動化的過程中,我們會因為痛苦而感到不適。當覺察到自己正經歷愉悅的體驗時,我們可能需要學習對自己渴望這些感受的傾向培養更多的意識。 也就是說,在意識到自己的內心產生任何愉悅的感覺時,我們可以注意它們並承認它們的存在,但不對它們作出反應。例如,當我們享用一包薯片時,可以嘗試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對品嚐薯片所帶來的愉悅感的渴望上。透過注意並承認自己渴望從包裝中拿取更多薯片,我們就可以先停下來,並再選擇是否繼續吃更多。

有時候,由於受到自動化的影響,我們很難注意到自己的渴望及其相關在內心所產生的愉悅感。透過定期進行靜觀練習,我們可以更耐心地提高對關注這些不顯眼的感受的能力。愉悅感對我們來說固然重要,體驗到某種程度的快樂並沒有壞處。這是一個在享受這些愉悅的感覺和過度渴望它們之間尋求平衡的問題。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