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可以肯定那位朋友真的不喜歡我嗎?

在我的臨床治療中,不少求助人認為自己對家人或朋友的看法是準確無誤。譬如,我的求助人堅持認定自己的其中一位朋友不喜歡自己,因為對方在社交聚會中表現出一些模糊的肢體語言。鑑於這種想法,他在聚會中往往會以不太友善的方式來對待這位朋友。長遠來說,這樣的行為逐漸令彼此的關係惡化。事實上,對於我們所有人而言,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狀況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對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或感受的覺察,便能更容易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然而,我們真的能夠確認自己是擁有「讀心術」,並且能夠準確地了解他人的想法或感受嗎?

讓我們一起看看以下這個例子。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對他人的小動作非常敏感,很容易斷定對方歧視或不尊重她。有一天,這位求助人與她的丈夫到餐廳用餐,侍應只是給丈夫的杯子倒水,而沒有為她倒水。在那一刻,她為此而感到非常憤怒,並馬上向餐廳經理投訴那名侍應的服務態度非常惡劣。當我探究她在這件事件中的想法時,她告訴我她認為那位侍應歧視她為女性,完全不尊重她。事實上,這名求助人在小時候受到父母「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因此她認定那位侍應也是一樣,不尊重她的性別並感到非常生氣。然而,當她向餐廳經理投訴後,那名侍應來到她的餐桌前向她解釋,指出自己在為她的丈夫倒水後水瓶已經沒有水了,於是她去拿另一個水瓶給我的求助人倒水。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的求助人誤解了那名侍應的行為是不尊重和歧視她,好像自己真的能夠準確地理解對方的想法。相反,我的求助人的丈夫得到了一個線索,知道自己的太太可能認為那位侍應對她作出性別歧視,但同時他亦知道太太不想他與對方對質。因為當那名侍應向餐廳經理解釋自己的行為後,我的求助人已經表現得非常尷尬。結果,他向太太表示理解她的感受,以及身處在一家傳統的中餐館經歷這樣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他也嘗試問太太這是否可能與她感到被歧視有關。他接受了自己可能誤解了太太潛在的想法,所以沒有直接以自己的推論來面對太太。

我的求助人的丈夫在了解自己或他人的想法方面顯然表現得更加成熟,他很清楚知道自己對於太太的行為的感受,並且能夠控制自己的脾氣。他知道自己的太太在面對這種情況時的潛在想法,同時對自己的闡釋保持中立,這對我們與他人建立穩定的關係尤其重要。我們需要了解別人的心理狀態,但也需要對自己的推論保持中立。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明白,如果對方沒有真正坦率地告訴我們他們的真實想法或感受,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得知他們正在想些什麼或經歷什麼的情緒。有時候,甚至連他們也無法意識到自己實際的心理狀態。

要回答這篇文章的題目所提出的疑問,實際上,如果我們的朋友沒有刻意表現或直接告訴我們,我們是無法得知對方是否不喜歡我們。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