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和伴侶在一起時能帶給你安全感嗎?

在我的求助人當中,很多人對與伴侶的親密關係感到不安全,經常擔心自己會被對方背叛或拋棄。由於他們部分人曾經在童年時期受到虐待或忽視,因此他們可能較大機會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風格,例如是矛盾型或迴避型的依附模式。他們能否學習更加安全地依附自己的另一半?我們可以在安全型的親密關係中找到什麼典型的特質?

在童年時期,我們會與自己的父母建立依戀關係。當我們陷入困境或遇到困難時,父母就是我們尋求親密感的安全基地。另外,他們的存在也成為了我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安全基礎。在成年期,我們與伴侶的關係成為了主要的依戀關係。如果我們安全地依附自己的另一半,將更有信心在遇到困難或承受巨大壓力時尋求對方的協助。當我們需要與伴侶長時間分離時,也許會感到有點苦惱。除此之外,我們亦會依靠這種浪漫的依戀關係作為探索這個世界的安全基礎。當我們與對方在一起時,可以尋求一定的安慰。童年時期和成年期的安全依戀關係的主要區別是成年期的依戀關係是互惠的。也就是說,這種滿足依戀需求的依賴是雙向,伴侶會成為對方的照顧者。事實上,成年後的依戀關係也有機會需要雙方合力照顧自己的下一代。這種依戀關係還具有陪伴、友誼和合作夥伴關係的元素。

一個人能否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風格,某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在童年對父母的依戀。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在其童年發展時期對自己的需求有足夠的敏銳和作出適當的回應,那麼這個人將更有可能在成年後發展出一種安全的依戀模式。相反,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對其需求的反應不一致,他或她可能會因為在童年時期經常感到沮喪,繼而發展出矛盾型的依戀風格。在這個人成年後,他或她有機會同時渴望與他人親近和尋求安慰,及經歷沮喪,而抗拒接受他人的關愛和照顧。在另一個例子中,假如一個人在童年成長的階段無法獲得父母的愛和支持,以及不時被父母拒絕,他或她可能更有機會發展出迴避型依戀風格。具有這種依戀風格的人可能在成年後傾向於避免依附於任何人,不會輕易從他人身上尋求愛和安慰。

那些具有不安全依戀模式的人如何在成年後與伴侶發展安全依戀?首先,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需要加以覺察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依戀風格。一個人需要學習培養對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為上的自我覺察。透過定期進行靜觀練習,一個人將更容易覺察自己不同的情緒,並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自己的行為。譬如,一個具有矛盾型依戀風格的女子可能會因為男朋友沒有即時回覆自己的短訊而不停地向對方發送短訊。當對方找到空閒的時間回覆她時,她卻變得非常疏離,甚至發脾氣不理會他。通過提升自己的覺察力,一個人可能更有能力克制自己作出衝動的反應,並在日後以較平靜溫和的方式向伴侶表達自己的擔憂或負面想法。在溝通的過程中,雙方可以共同制定一些策略,好讓男方在女方需要的時候讓對方感到安心。漸漸地,這位女朋友將更有機會學會如何以具適應性的方式來與伴侶相處,發展安全的依附關係。

其次,具有不安全依戀風格的人可能需要透過多加留意自己內在的問題。一個人需要反思自己的這些問題,如自我形象低落或極度需要他人認可等。在能夠形成更安全的依戀模式前,他或她實際上需要專注於解決自己的內在。當然,心理治療有助他們解決自己的內在問題,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實際上有利人們學習如何更安全地與伴侶相處。

最後,我們需要明白具有不安全依戀風格的人也值得擁有富有成果和充滿愛的親密關係,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學習更安全地依戀自己的伴侶的過程也許是永無止境的。讓我們學習以更開放的態度接納伴侶的特質和培養更多的同理心,與另一半一同在這段旅程中承諾以更合適的相處模式來共同合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