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不確定性的容忍度與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我們日復日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卻鮮有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作出反思。我們可以透過健康飲食和定期進行體能鍛鍊來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可能把所有精力投放於自己的工作或家庭,忽略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無論我們在過去如何生活,都很少反思自己的存在和生命即將終結的可能性。隨著疫情於2020年在全球爆發,不少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開始反思生命的有限及存在意義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面對自己的生活和未來的不確定性都會感到恐懼和焦慮。

在疫情大流行的期間,我們就會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以及是否會因受感染而死亡的確存在不確定性的。在接種疫苗後,因受感染而死亡的不確定性會降低。近日,部分的人表示寧願早點受到感染,在沒有足夠的空缺下便有機會不用被送往隔離。比起面對未來會否因受感染而被送往隔離的不確定性,有些人更渴望透過受感染獲得不會被送往隔離的確定性。然而,對於那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或特定年齡層的人來說,因感染而死亡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這樣,很多人仍然感到非常焦慮。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Joel Vos的說法,每個人在生活中對確定性也有不同的需求。譬如,有些人可能希望對受感染的風險、死亡率和治療方案獲得高度確認;有些人則在這些方面能夠容忍更多的不確定性。事實上,根據Vos所提出的觀點,當一個人對確定性的需求與他或她實際的確定性水平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時,其心理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一個人對確定性的需求愈是未能滿足,他可能遭受愈多的壓力、焦慮和抑鬱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愈有能力容忍不確定性,他或她的心理健康就會比較良好。

為什麼人們對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存在差異?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一個人以往面對不確定性的經歷有關。如果這個人在以前的生活中曾經面臨過巨大的不確定性,那麼他或她可能會因目前疫情所面臨的不確定而承受較少的壓力。另一個原因令人對不確定性有更高的容忍度,可能是這個人正在活出自己生活的意義。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是具備意義,而他或她正在從事有意義的活動,這個人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可能會更高。

在疫情下,我們可能需要面對與健康相關的威脅、財務穩定性,以及生活其他方面的不確定性,因此學習如何接受不確定性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需要以全然接受和不帶批判的心態來擁抱這些與不確定性相關的任何情緒。當我們學習如何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接受生活中更多的不確定性的時間,也可能在這個困難時期探索更多的選擇來尋求生活的意義。我們可能開始從事更具意義的活動,例如是進行藝術創作、建立更多的社交聯繫或探索自己更深入的內心世界。儘管我們在這段充滿困難的時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正在變得更加堅強,因為我們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會逐漸增強,就讓我們盡最大努力來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