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臨床治療中,我不時會揉合靜觀的元素來幫助面對各式各樣問題的求助人。我的求助人經常會說:「我已經嘗試練習過數次你所教我的靜觀練習,但是我沒有任何感覺,練習後亦沒有任何效果。」當其中一位患上焦慮症的求助人說這句話時,我意識到他或她實際上認為靜觀是一種幫助人們消除焦慮的技巧,以及在每次進行練習後便不會再感到焦慮。事實上,研究證實練習靜觀對於那些有焦慮問題的人是有益的。然而,自相矛盾的是,如果一個人試圖透過練習靜觀來舒緩焦慮的感覺,這種有意識地「消除焦慮症狀的技巧」可能會產生另一種效果,那就是一個人越希望藉此擺脫焦慮,他或她越有機會經歷更加強烈的焦慮。
作者彙整:editor
如何避免在與不成熟父母相處時作出過度反應?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曾經對我說: 「我對一個老生常談的說法有所懷疑,真的所有父母都愛他們的孩子並在情感上提供足夠的支援嗎?」這位求助人的母親具備不少自戀型人格特質,而父親則擁有邊緣型人格的傾向。在她整個童年成長階段,她都未曾獲得父母足夠的身心照顧。事實上,她從小是由祖父母照顧,大部分的時間父母都不在她的身旁,甚少受到他們的愛和關懷。對她來說,可以肯定的是,父母二人未能滿足她對情感上和渴望被愛的需求。結果,她對他們感到非常不滿,在成年後難以好好地與他們相處。然而,當看著父母日漸變老,她又會因為自己無法與他們好好地相處而感到內疚。這種矛盾的心理讓她經歷不少的痛苦和折磨,並令她不斷地作出自我批評,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好女兒。面對不成熟父母的局限性,這位求助人如何能夠避免在受到挑釁或刺激下作出過度的反應?
為什麼患上抑鬱症的人無法停止反芻思考?
面對生活上不同的困難、挑戰或危機時,大多數人都會進行反芻式思考,這是非常常見。例如,當面臨突然被解僱、需要與一個經常挑釁別人的人會面或摯親突然離世的時候,我們可能難以控制自己不停地反覆思考相關的事情。事實上,這種思考有助我們制定策略、計劃如何應對挑戰和接受自己的損失,亦是讓我們增強對事情的理解或尋求解決問題方案的一種方式。然而,如果我們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或未能放棄那些無法實現的目標,便有機會因過度反芻思考而無法擺脫糾纏於問題或事件的惡性循環。
為抑鬱而鬱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工作壓力辭職後感到異常沮喪,並失去動力進行所有休閒活動。他告訴我說:「即使現時我不需要工作,但是我也沒有動力去鍛煉身體和照顧自己,這讓我感到非常無能為力。」事實上,他在上一份工作的時候承受巨大的壓力,被診斷患上適應性障礙,受到嚴重的抑鬱和焦慮情緒所影響。結果,他決定先辭掉工作稍作休息。對於辭職後的生活,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計劃每天到健身中心鍛煉身體,以及實行更健康的飲食計劃來減肥。此外,他亦計劃參加一些網上的商業分析遙距課程來增值自己。當過了最後工作天後,他發現自己仍然十分沮喪,更缺乏動力執行自己所訂下的計劃。他批評自己非常懶惰,把自己貶低到一文不值。與還未辭掉工作的時候相比,他看起來更為抑鬱。
當我們試圖淡化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可能陷入存在危機陷阱的循環
某天,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向我提出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就是假如我們接受自己的想法並非事實,那麼生活還有意義嗎?這位求助人的論點是基於他在討論時所浮現的一個想法:「我需要活在當下,而不去擔心自己的未來。」他指出這個想法不時令他感到非常困惑,並反覆思考自己是否不應該為未來制定計劃。他也難以把自己的想法歸入「想法可能無法反映現實」的類別,因為他未能弄清楚這種想法是否正確。當人們習慣思考自己想法的真實性,通常都會陷入這種循環論證。譬如「我們的思想未必反映現實」這句話,實際上也是一種思想,那是真的嗎?人們可能會對此感到大惑不解,並認為如果我們的言語不能為生活導航,生活將可能變得毫無意義。
如何以覺察和那些具備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相處?
如果我們在社交圈子或家庭中遇到一些具備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或許很難避免遭受到他們操控。事實上,他們往往因對自戀的飢渴而透過吹噓和欺凌的策略來控制他人,容易令身邊的人掉進他們的陷阱中。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傾向滿足那位在遊樂會中所認識的朋友的自戀需求,對方不論在社交媒體或是聊天群組都是一名活躍分子,不停地吹噓自己,而她總是不假思索頻繁地給予對方讚好或回應。她的回應和讚揚為對方帶來了積極的鼓勵,強化了對方相應的行為。我的另一位求助人則傾向逃離某個社交群組,因為她不願意再受當中一個擁有自戀特質的朋友所欺負。每當她受到欺凌時,她都會禮貌地作出回應,並且不讓對方知道自己實際上是感到不舒服和生氣。有見及此,她的那位朋友認為她接受在群體中被他欺負和控制。假如我們傾向被困於他人的自戀策略,可能會持續地感到渺小和無助。此外,我們的自我形象也有機會受到影響,甚至無法與群體中的其他成員正常交往。那麼,我們可以如何應對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的人所使用的這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