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無限遊戲與人生意義的筆記

最近,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因抑鬱症復發而再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她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欠缺意義,沒有動力進行學習和享受休閒活動。事實上,她在高中的時候曾經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就是立志成為一名建築師。當時的她非常努力的學習,渴望增加自己能夠進入該學科就讀的機會。然而,當她沒有獲得建築學系錄取時,她的夢想破滅了。結果,她只能夠入讀自己的第二志願社會科學學系。儘管她在大學一年級的生活「多姿多彩」,參加了不少的社團和課外活動,但是仍然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意義。當我和她探討她對生命的意義的看法時,我們談及了有限與無限遊戲。

根據美國宗教歷史和文學學者James P. Carse的說法,世界上至少有兩種「遊戲」,就是有限遊戲和無限遊戲。根據Carse 的說法,有限遊戲是為求達到勝利的目的而玩的遊戲,而無限遊戲所指的是為了讓遊戲能夠永遠玩下去的遊戲。實際上,以外在定義來看待,有限遊戲的玩家是無法獨自玩遊戲,例子包括足球比賽和歌唱比賽。上述的求助人所面對的情況也是一樣,因為她為了考進建築學系而嘗試與他人競爭。相反,無限遊戲是由內在定義的,玩家可以單獨進行。無限遊戲的唯一目的是防止遊戲終結,讓每個人都能繼續參與遊戲。譬如,維持長久的友誼、處於一段浪漫關係,以及活出值得的個人生活也是無限遊戲的例子。

上述的求助人擁有一種心態,就是把建築學院的拒絕視為徹底的失敗。她固執地認為遊戲已經結束了,因為她無法成為一名建築師。結果,她開始認定自己的生活是毫無意義。然而,如果她嘗試換個角度來思考,明白人生就如一趟旅程,活出有價值的人生實際是一場無限遊戲。那麼,當她進入社會科學這個領域的時候,她可能會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探索自己在未來生活的可能性。事實上,有限遊戲的規則是無法改變的,但是無限遊戲的規則是可以改變的。當一個人看到無限遊戲的規則正在阻礙或防止遊戲繼續進行,他或她可以選擇改變遊戲規則。例如,在一段浪漫關係中,一名妻子開始因丈夫不理解自己照顧小孩和沒有分擔日常家務的辛酸而大感失望。這位丈夫可以透過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來作出調節,包括花多點時間照顧孩子或更為主動積極地在日常瑣事上協助妻子。這樣,浪漫關係才能繼續下去,而雙方亦樂在其中。

在這個充滿競爭氣氛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奮力競爭,例如是希望進入更好的學校、從事賺取更多金錢的工作,或是以更苗條和美麗的容貌來示人。可是,這樣只會令我們被困於所有的有限遊戲中,並忘記了無限遊戲的真締。當然,我們仍然需要在無限遊戲中參與一些有限遊戲。譬如,我們需要在求職的過程中保持競爭力,並在面試中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只是關注那些有限遊戲,很大機會失去過著充實生活或與他人交往的樂趣和幸福感。

當我們開始將自己的生活視為一場無限遊戲時,可能會意識到生命並不僅是為了追求物質財富或得到成功的外在認證。就讓我們反思自己正在參與的無限遊戲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