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為什麼你的某些朋友傾向迴避社交場合?

在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不難發現一些傾向迴避社交場合的人,導致這些傾向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們害怕被別人拒絕。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一直被朋友視為害羞和被動的,因為他甚少主動發起舉行社交聚會或聯誼。事實上,如果被邀請參加社交聚會,他還是會非常珍惜與朋友建立聯繫的機會。當我問他既然他那麼喜歡和朋友聊天和交流,為什麼不曾主動邀約他們一起相聚?他回答:「我經常擔心朋友們不喜歡我,因為我知道自己在社交場合中常常表現得很怪異。如果我嘗試主動邀請他們,恐怕他們只會拒絕我的邀約。」為什麼我這位求助人一方面非常渴望與朋友建立聯繫,一方面又對被拒絕懷有如此強烈的恐懼?

具有迴避型人格障礙傾向的人可能在整個童年時期都經歷過被父母狠狠地拒絕,結果導致發展相關的特質。以上提及的那位求助人實際上在童年時期不時主動與父親建立聯繫,但是他的父親都會一一拒絕他,只顧專注於自己的工作。他記得限時候向父親展示自己的畫作時,父親不但沒有花時間看它一眼,甚至沒有作出任何回應。此外,他的父親忽略年紀小小的他早已展露獨特的藝術天賦,並沒有悉心栽培他。除了父母的拒絕外,那些傾向於迴避社交場合的人有機會在學校經常遇到被他人拒絕的經歷,或是同伴欺凌的對象,常常遭受同伴的批評和孤立。結果,這些人對被他人拒絕變得非常敏感,並會盡力限制自己的社交環境。鑑於他們限制了自己的社交生活,其社交能力被削弱,對人際關係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這種能力不足或失敗的社交經驗可能會引起他人對其作出嘲諷或羞辱,進一步加劇他們迴避社交場合的傾向。

由於具備迴避型人格特質的人深信自己擁有不少內在缺陷和社交能力不足,他們亦會對社交拒絕保持高度警惕。上述的那位求助人傾向把朋友在社交場合中的評論誤解為戲弄、批評或拒絕。事實上,他會反覆思考那些自己創造被朋友嘲笑的痛苦情景。當他不斷思考自己經歷社會排斥的感覺時,便會推論自己不會被朋友接受。那些童年時期被拒絕的經歷,以及在成年後於社交場合中自己創造的痛苦經歷,讓他逐漸建立自己是不足而且有缺陷的這種信念。除此之外,他還認為身邊的人會肆意對他作出嚴厲或刻薄的批評,並且對他的事情毫不感興趣。事實上,他傾向認為所有的社交拒絕也是與自己內在的缺陷和不足相關。

除了嚴重受到認為自己是不足的信念所影響之外,這些人在一生中對自己產生正面積極看法的能力也比較弱。他們習慣忽略社交場合中正向的體驗或朋友的認可,甚至傾向誤解朋友中立和正面的評論,認為全部也是負面的。這種偏見令他們無法形成對自我抱有更健康的看法,並增加他們的社交迴避的傾向。

有了以上的理解,希望我們能對自己社交圈子中那些傾向迴避社交場合的人培養更多的同理心。我們或許可以透過舉辦更具正面氣氛的小型聚會,從而幫助有這種迴避傾向的人體驗更正向的社交活動。如果我們能夠鼓勵他們在有需要的時候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這也是對他們有益的。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電影《天能》與童年時期創傷的反思

如果你已經看過了電影《天能》,你可能會知道有關逆熵(inverted entropy)的概念——它能夠令物體反轉並隨時間向後移動。在電影中,主角的任務是阻止使用演算機來逆轉整個世界,假若演算機的演算法被啟動,相信必定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世界亦會被毀滅。事實上,如果可以有意義地使用這些演算法,我會想把它用於逆轉我那些成年求助人的童年時期創傷經歷。

如何在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世界各地的人仍在疫情的影響下努力地回復正常的生活,由於香港的受感染個案減少,不少人都恢復過去喜歡從事的活動,譬如健身活動和瑜伽課程等等,並開始籌備實體的社交聚會。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因為疫情所帶來的困難(例如失業或是收入大幅下降)而感到十分困擾。結果,這些人可能無法恢復以往喜歡的某些活動,他們如何在當前的逆境中培養幸福感?

我們需要與他人保持健康的界限

我的不少求助人都常常抱怨他們的朋友很少主動找他們聊天或聚會,他們認為自己的朋友只會在有需要的時候才聯繫他們,往往都是打算尋求幫助或支援才會聯絡自己。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對於朋友來說並不重要,像俗語所說的「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朋友沒有把自己放在較優先的位置。在這個重視網絡通訊的時代,人們是否會傾向疏遠他人?又或是只在需要對方幫助的時候才聯繫別人?抑或是我那些經常被朋友忽視的求助人有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