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能否真正知道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嗎?

小時候,我們通常從父母的教育中得知電影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譬如,我們會視電影中的兇手是壞人,或是捉拿罪犯的警察是好人。可是,隨著我們逐漸成長,有機會意識到在一些複雜的情況下難以黑白分明地把一個人區分成好或壞。我們可能會因此而感到困惑,因為再也無法利用二分法的思維來將人們分類。這樣,我們會失去控制感並感到焦慮。

試想像一下,如果購物中心、餐廳和辦公室都裝上了閉路電視,甚至連家中每一個角落也有攝像機,記錄我們在不同地方和不同角度的一舉一動,將會令我們感到異常擔憂。因為我們會害怕其他人看到一些我們不想讓他們知道的行為。假如我們希望在同事面前擔當善良和「好」的角色,便會擔心他們看到自己在家中責罵孩子的模樣。如果我們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身邊的朋友的這些影像,還能夠歸類他們為「好」或「壞」嗎?

你是否有過以下的經歷?當你打算購買特定型號的汽車時,可能會突然發現馬路上很多人都駕駛著同樣型號的車。你可能會認為自己正在打算購買的型號非常受歡迎,但是為什麼自己在計劃購買之前從來沒有留意到它的受歡迎程度?對於這種現象的其中一種解釋就是,我們傾向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世界。譬如,如果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某位朋友經常發怖自己到裝潢和氣氛很棒的餐廳用餐,往往會認為對方在工作上不太忙碌或工作壓力較少,甚至誤解他的生活完全沒有壓力。

當然,運用二分法將事物分類對我們是有益的。例如,對於那些向精神科醫生尋求幫助的人,精神科醫生就他們的情況必須作出診斷,以便開出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二分法來了解一個人是否患有精神疾病是有用的。然而,在不同精神疾病的類別之間的界線實際上是在類別之聯繫,這種分類區分了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和沒有患上精神疾病的人,但同時又將這兩個類別聯繫起來。

例如,一個人向精神科醫生諮詢他是否患有思覺失調。他一直不停地問著相同的問題,因為他一直懷疑自己患有思覺失調。然而,精神科醫生說他沒有患上思覺失調,因為他沒有出現幻覺或妄想。一方面,他沒有出現思覺失調的症狀。但另一方面,他對自己患上思覺失調的想法是一種心理問題。因此,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情況都會出現灰色地帶。

當我們知道世界上的事物比兩個類別或更多類別複雜得多時,便需要學會從更多的角色來感知一個情況或現象。事實上,我們無法感知所有的角度。至少,我們能夠覺察自己對某些角度一無所知。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更開放地接受那些與家人或朋友相關不可接受的事情。當我們能夠採取更多的觀點來看待事物,並意識到人類的複雜性時,便能更加放鬆。這樣,我們就不會輕易地把人們歸類為「好」或「壞」。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