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我不時會看到我的求助人非常努力地保護自己,渴望免除承受那些無法避免的變化和痛苦。例如,某些求助人傾向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任何微小的症狀時,都會立刻向醫生求診和進行不同的身體檢查,還會盡力確保自己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定期進行身體鍛煉。追求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頻繁的醫療諮詢無疑加劇了他們的焦慮水平,有機會導致他們出現更多輕微的症狀。另一類的求助者則非常努力地確保自己擁有完美的身材和生活方式,他們會經常發怖自己的自拍照,向別人展示自己看起來十分健康。這些人甚至會每天公開分享自己的訓練計劃,以展示他們一絲不苟的健康生活方式。他們很努力嘗試建立心理結構和防禦機制,讓自己不需要想及無常。他們渴望創造一種永續存在的自我的感覺,構成一種相信自我是永恆的錯覺。

每當人們在生活不同方面(如工作、家庭或健康)有所損失時,他們都需要面對無常。這些生活的危機實際上將我們帶到現實的世界,讓我們明白生活是無法預測和無常的,而我們對生活並沒有太多的控制權。有時候,鑑於生活存在不少無法控制的影響因素,令我們發現一些試圖獲得控制權的策略是無效的。事實上,我們對永續存在的自我只是一種幻覺,原因只是我們渴望在生活中掌控所有的事情。在佛教心理學中,人們需要學會放棄創造永續存在的自我是十分重要。要面對生活上種種的損失,我們需要接受永恆的自我只是一種幻覺。當我們學會在人生旅途中順其自然時,便對活著的奇蹟抱持開放的態度,並努力活在當下。

無論我們現正面臨什麼的損失或變化,我們都需要學會接受與無法預計的損失或變化相關的所有情緒。這些情緒可能包括悲傷、憤怒、羞恥、內疚、焦慮等。我們需要讓我們的情緒流動,但同時也要避免被這些情緒所淹沒。也就是說,我們可能讓這些情緒出現和升起,但是要防止自己讓這些感覺影響而作出某些行為,包括逃避情緒或產生持久自我的錯覺。例如,對於那位剛剛從癌症中康復的求助者來說,她需要接受在長期病假後重回工作崗位的焦慮。她還需要接受自己經歷治療後身體狀況的變化,而非執著於擁有完美身體永續存在的自我。

我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損失和變化,重要的是我們要學習順其自然,活在當下。 我們可以以靈活的身份看待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擁抱「自我」和生活的種種無常。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社交圈子中的冷漠可能與發展時期創傷有關

我很多求助人也有著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有些是很成功的專業人士或商人,他們具有足夠的社交技巧及能夠與其他人相處融洽。有些則是傾向迴避與他人接觸,甚至完全斷絕社交聯繫。表面上,有社交焦慮的人會傾向在某些社交圈子中疏離自己,亦非常害怕別人對自己作出負面評價。他們傾向認為別人對他們的社交表現寄予很高的期望。他們在社交聚會後常常感到非常疲倦,及後亦需要一段長時間休養。

電影《靈魂奇遇記》的反思——「自我」真的存在嗎?

相信不少已經看過《靈魂奇遇記》這齣動畫的人都覺得它十分有啟發性及令人感動。故事主角Joe Gardner一直渴望成為爵士樂的表演者,當他在試鏡中被爵士樂傳奇人物Dorothea Williams選中成為表演樂手後,因過度興奮而意外地掉進馬路的深坑。Joe的靈魂最終出現在「投胎先修班」,他在那裡遇到了22號,22號是一個對地球生活完全沒有渴望和沒有生命火花的靈魂。在22號和Joe一起回到地球尋找火花和渴望的旅程中,Joe成功與Dorothea Williams一起進行了演奏。可是,他卻發現原來實現了自己的長期願望後,並沒有什麼特別事情發生及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相反,22號利用Joe的身體經歷了一趟短暫的旅程,超乎想像地享受地球上的所有瞬間和經歷,激發了他對生活的慾望和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火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