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是否如實地活出真正的自我?

當我們想到自己的生命走到盡頭時,最有機會因為什麼而感到遺憾?其中之一可能是我們在對生活最後的反思中,發現自己沒有勇氣活出真實的生活。譬如,我們可能在一生中都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或被困於一段早已不再珍惜的婚姻中。我們也有可能反思自己在過去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嘗試發展新的事業。當我們問自己到底自己的生活是否與重視的事情一致時,或許發現自己並不是真正地為自己而活。

在我們得知自己是否真正地為自己而活前,需要先對「自我」有足夠的自我覺察。從基礎層面來說,我們需要了解自己,例如是自己的抱負或性格特質。對於某些人而言,他們可能非常重視人際關係,並願意為他人服務。如果這類人從事與自身的價值觀互相矛盾的工作時,比如是擔任對沖基金經理,他們很大機會認為自己的生活沒有預期般具備意義。另一個例子是,有些人可能非常重視與自己的父母或孩子渡過更多美好的時光。假如這些人的工作佔據了生活大部分的時間,甚至需要在週末加班工作,那麼他們實際上並沒有為真正的自己而活。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被他人的價值觀或環境的集體文化所影響。譬如,如果我們身處於一個競爭非常激烈、重視成就和物質財富的環境中長大,便有可能漸漸接受這些價值觀。結果,我們可能不會為內在的自己而奮鬥。當我們無法與大多數人一樣為集體文化中所重視的東西而奮鬥時,便會傾向作出自我批判或質疑自我。我們可能會因為自己沒有賺取很多金錢或在職業階梯達到足夠高的水平而批評自己。事實上,這些自我批判或負面評價會讓人相信自己是不足的,有機會扭曲我們對自我的看法,導致我們忽視自己的真實本性和強項。

為了能夠擺脫這些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我們需要採取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待自我。也就是說,在了解真正的「自我」前,我們需要有能力覺察自己的「自我」。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成為自己的感受、思想、行為和身體感覺的觀察者。通過培養這種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待自我,當我們以集體價值觀來與他人進行比較時,便更容易意識到自己陷入自我批判或負面評價中。此外,假如我們不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以真實的自我來行事時,也更有機會意識到自己感到不安或不適。有了這種意識,我們或許能夠進行更多的反思,思考什麼才是自己真實的價值觀和抱負,從而避免跌入自己設下的陷阱。譬如,一位從事對沖基金經理在練習靜觀和瑜伽的數個月後,發現自己對瑜珈的熱情,以及渴望透過他人培養幸福感來服務他人。當她意識到這些後,便辭去了對沖基金經理的工作,展開成為瑜珈導師和靜觀導師的旅程。

受最近兩年的疫情所影響,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面臨很多逆境。有時候,當我們開始意識自己有機會無法如實地為自己而活時,便開始質疑自己的生活。在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如何能夠真正地為自己而生活前,先讓我們加深對內在自我的認識。這樣,我們或許能夠逐漸找到一條自己真正珍惜的道路,享受我們餘生的旅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