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和伴侶在一起時能帶給你安全感嗎?

在我的求助人當中,很多人對與伴侶的親密關係感到不安全,經常擔心自己會被對方背叛或拋棄。由於他們部分人曾經在童年時期受到虐待或忽視,因此他們可能較大機會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風格,例如是矛盾型或迴避型的依附模式。他們能否學習更加安全地依附自己的另一半?我們可以在安全型的親密關係中找到什麼典型的特質?

在童年時期,我們會與自己的父母建立依戀關係。當我們陷入困境或遇到困難時,父母就是我們尋求親密感的安全基地。另外,他們的存在也成為了我們探索這個世界的安全基礎。在成年期,我們與伴侶的關係成為了主要的依戀關係。如果我們安全地依附自己的另一半,將更有信心在遇到困難或承受巨大壓力時尋求對方的協助。當我們需要與伴侶長時間分離時,也許會感到有點苦惱。除此之外,我們亦會依靠這種浪漫的依戀關係作為探索這個世界的安全基礎。當我們與對方在一起時,可以尋求一定的安慰。童年時期和成年期的安全依戀關係的主要區別是成年期的依戀關係是互惠的。也就是說,這種滿足依戀需求的依賴是雙向,伴侶會成為對方的照顧者。事實上,成年後的依戀關係也有機會需要雙方合力照顧自己的下一代。這種依戀關係還具有陪伴、友誼和合作夥伴關係的元素。

一個人能否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風格,某程度上取決於自己在童年對父母的依戀。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在其童年發展時期對自己的需求有足夠的敏銳和作出適當的回應,那麼這個人將更有可能在成年後發展出一種安全的依戀模式。相反,如果一個人的父母對其需求的反應不一致,他或她可能會因為在童年時期經常感到沮喪,繼而發展出矛盾型的依戀風格。在這個人成年後,他或她有機會同時渴望與他人親近和尋求安慰,及經歷沮喪,而抗拒接受他人的關愛和照顧。在另一個例子中,假如一個人在童年成長的階段無法獲得父母的愛和支持,以及不時被父母拒絕,他或她可能更有機會發展出迴避型依戀風格。具有這種依戀風格的人可能在成年後傾向於避免依附於任何人,不會輕易從他人身上尋求愛和安慰。

那些具有不安全依戀模式的人如何在成年後與伴侶發展安全依戀?首先,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需要加以覺察自己在親密關係中的依戀風格。一個人需要學習培養對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行為上的自我覺察。透過定期進行靜觀練習,一個人將更容易覺察自己不同的情緒,並能夠更加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如何影響自己的行為。譬如,一個具有矛盾型依戀風格的女子可能會因為男朋友沒有即時回覆自己的短訊而不停地向對方發送短訊。當對方找到空閒的時間回覆她時,她卻變得非常疏離,甚至發脾氣不理會他。通過提升自己的覺察力,一個人可能更有能力克制自己作出衝動的反應,並在日後以較平靜溫和的方式向伴侶表達自己的擔憂或負面想法。在溝通的過程中,雙方可以共同制定一些策略,好讓男方在女方需要的時候讓對方感到安心。漸漸地,這位女朋友將更有機會學會如何以具適應性的方式來與伴侶相處,發展安全的依附關係。

其次,具有不安全依戀風格的人可能需要透過多加留意自己內在的問題。一個人需要反思自己的這些問題,如自我形象低落或極度需要他人認可等。在能夠形成更安全的依戀模式前,他或她實際上需要專注於解決自己的內在。當然,心理治療有助他們解決自己的內在問題,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實際上有利人們學習如何更安全地與伴侶相處。

最後,我們需要明白具有不安全依戀風格的人也值得擁有富有成果和充滿愛的親密關係,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學習更安全地依戀自己的伴侶的過程也許是永無止境的。讓我們學習以更開放的態度接納伴侶的特質和培養更多的同理心,與另一半一同在這段旅程中承諾以更合適的相處模式來共同合作。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