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什麼是心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單純地聊天嗎?

儘管尋求心理治療服務在香港變得愈來愈普遍,仍然有很多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許多人都會對心理治療有疑問,例如「為什麼我需要付款給一位陌生人和他聊天?」;「我與朋友討論自己的問題又是否達到一樣的效果?」;「聊天真的可以治療我的抑鬱症和焦慮症嗎?」;「是不是只有瘋狂或脆弱的人才需要接受心理治療?」。要解答以上的問題,我們需要知道心理治療不是什麼。

心理治療不單只是聊天或交談。心理治療是具有科學實證,基於心理學理論和技巧的對話過程,協助求助者實現目標。這意味著心理治療是與在社交聚會中和朋友一起探討個人問題完全不同。除此之外,心理治療不只是針對「瘋狂」的人或「弱者」。尋求心理治療服務的人來自不同的背景,有些人可能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而感到困擾,例如工作壓力,婚姻或成癮問題;有些人可能感到情緒低落、焦慮或容易衝動;有些人則希望透過心理治療進行自我探索和促進個人成長。事實上,很多接受心理治療的求助者都是高功能人士,他們的教育程度高,並在職業生涯中從事較高職位的工作。

提供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士都必需經過專業的培訓,從而幫助他們的求助者減輕痛苦及情緒困擾、增加對自己的深入了解或促進個人成長。這些專業人士需要在多方面謹守專業操守,當中包括能力、知情同意和保密性等等。心理治療是一項以求助者最大利益為前題的專業服務。過程中,客戶的隱私、知情權和治療需求都會受到保障。

心理治療師各自有其專業的領域和傾向,意思是指出不同的治療師在與求助者進行治療時會有不同的理論觀點。不同專業的傾向有心理分析派、個體心理學、存在主義理論、個人中心理論、認知行為治療、家庭系統理論、綜合或折衷療法等等。事實上,心理治療的成效除了心理治療師的傾向,亦受不同的因素影響。而其中一個因素是與求助者有關,例如問題的嚴重性、治療動機和心理思維等。另一個因素就是求助者處於的環境有沒有其他的支持和幫助。心理治療的成效,最重要建基於治療師與求助者的治療關係。顯而易見,治療師與求助者雙方都與這個重要因素有關。

在決定接受心理治療前,我們需要了解治療師的專業資格和經驗。在香港專業團體(例如香港心理學會和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公會)註冊的人士必須遵守​​其專業操守。為了確保自己的利益得以保障,我們需要留意了解治療師的專業資格,註冊的專業團體等等。接受心理治療是一個人的重要旅程。因此,必先要好好地了解什麼是心理治療,並選擇具有專業資格的治療師。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