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不確定性的容忍度與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我們日復日地過著自己的生活,卻鮮有對自己的身心健康作出反思。我們可以透過健康飲食和定期進行體能鍛鍊來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於某些人來說,他們可能把所有精力投放於自己的工作或家庭,忽略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無論我們在過去如何生活,都很少反思自己的存在和生命即將終結的可能性。隨著疫情於2020年在全球爆發,不少人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開始反思生命的有限及存在意義的問題。對很多人來說,面對自己的生活和未來的不確定性都會感到恐懼和焦慮。

在疫情大流行的期間,我們就會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以及是否會因受感染而死亡的確存在不確定性的。在接種疫苗後,因受感染而死亡的不確定性會降低。近日,部分的人表示寧願早點受到感染,在沒有足夠的空缺下便有機會不用被送往隔離。比起面對未來會否因受感染而被送往隔離的不確定性,有些人更渴望透過受感染獲得不會被送往隔離的確定性。然而,對於那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或特定年齡層的人來說,因感染而死亡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這樣,很多人仍然感到非常焦慮。

根據英國心理學家Joel Vos的說法,每個人在生活中對確定性也有不同的需求。譬如,有些人可能希望對受感染的風險、死亡率和治療方案獲得高度確認;有些人則在這些方面能夠容忍更多的不確定性。事實上,根據Vos所提出的觀點,當一個人對確定性的需求與他或她實際的確定性水平之間存在很大差距時,其心理健康可能會受到影響。一個人對確定性的需求愈是未能滿足,他可能遭受愈多的壓力、焦慮和抑鬱情緒。也就是說,一個人愈有能力容忍不確定性,他或她的心理健康就會比較良好。

為什麼人們對不確定性的容忍程度存在差異?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一個人以往面對不確定性的經歷有關。如果這個人在以前的生活中曾經面臨過巨大的不確定性,那麼他或她可能會因目前疫情所面臨的不確定而承受較少的壓力。另一個原因令人對不確定性有更高的容忍度,可能是這個人正在活出自己生活的意義。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是具備意義,而他或她正在從事有意義的活動,這個人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可能會更高。

在疫情下,我們可能需要面對與健康相關的威脅、財務穩定性,以及生活其他方面的不確定性,因此學習如何接受不確定性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需要以全然接受和不帶批判的心態來擁抱這些與不確定性相關的任何情緒。當我們學習如何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接受生活中更多的不確定性的時間,也可能在這個困難時期探索更多的選擇來尋求生活的意義。我們可能開始從事更具意義的活動,例如是進行藝術創作、建立更多的社交聯繫或探索自己更深入的內心世界。儘管我們在這段充滿困難的時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但是我們正在變得更加堅強,因為我們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會逐漸增強,就讓我們盡最大努力來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與童年創傷有關潛在的逃避機制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由於難以忍受與他人聯繫所帶來的情緒,因此在不自覺下傾向逃避出席所有社交場合。除此之外,他還有酗酒的習慣,希望透過酒精來擺脫因工作壓力所帶來的焦慮。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他童年時期經常虐待他,常常因為一些瑣碎的事而責罵他,甚至對他作出體罰。在整個童年時期,他學會了建立一種應對機制,就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盡力逃避父親和任何有機會被虐待的情況。另外,他還學會了逃避任何可能觸發與他童年虐待相關情緒的場合,例如受到負面評價和批評的情況。其中一個例子是當他曾經被一位同事欺凌後,他會因為擔心自己再次被欺凌,以及受創傷經歷的記憶影響,不願意出席任何公司團隊的聚會。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