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要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先介紹一下「自動化」這個概念。「自動化」是指一種潛意識的過程,當中沒有一些有意識的覺察和意向。例如,學習駕駛是一個重複而有意識的行為。當一個人經過多次重複的練習,便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能夠作出自動導航駕駛。

還有另外一種自動化的過程,並不需要有意識的重覆練習和初始意向。例如,我們對某些事物的判斷有機會因我們的感官經驗而改變。當向一對情侶提供熱飲時,他們對自己的感情滿意度會比被提供冷飲的情侶高。但現實中他們兩組的感情滿意度是沒有太大差別的。某一些高功能的認知過程,例如道德批判和認知的偏見,會在我們的覺察和認知以外被啟動。

事實上,依附模式、抑鬱性的認知謬誤、與焦慮有關的注意力偏誤是一些在我們意識以外的自動化。心理治療可以啟動我們的意識,但需要長時間反覆練習才會有效超越自動化過程。例如,一個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和潛意識的負面認知,可能是與他重覆的兒童創傷經歷有關。正因為這些扭曲了的認知是自動化,任何有意識的認知心力想去監察這些扭曲的想法,可能會促發自動化。當人愈想監察這些不想要的認知謬誤時,便有可能增加了被困於這些想法的風險。因此,要改變我們扭曲了的思想模式,我們需要長時間而又專注的努力,因為這個改變過程是相當困難和費時的。

對我們來說,很多時候聽到別人意識到自己對其他人的偏見,但好像控制不了自己作出負面評價,都是一些很常見的情況。這樣表示我們即使知道自己扭曲了的想法,亦很難推翻它們。對於我那位求助者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對於某些心理問題,治療是可能需要長時間的進行才能改變自動化的行為和認知謬誤。事實上,要有意識地覺察並處理自動化的過程,必需依靠重覆地練習,直到這種有意識的處理成為自動化,或至少與潛意識的認知謬誤與行為模式並存。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靜觀近年如此受歡迎?練習靜觀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靜觀練習近年在很多國家興起,不論是有需要人士或是大眾都可能會參加一些靜觀課程,例如靜觀減壓課程(MBSR)或是靜觀認知治療(MBCT)。世界各地的學校也逐漸引入靜觀為新的科目,致力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除此之外,商業機構亦在企業培訓的計劃中加入靜觀的元素,透過靜觀改善員工的心理幸福感和改善他們的工作表現。到底靜觀是什麼?為什麼靜觀變得愈來愈受歡迎?

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身份認同問題和不穩定的人際關係

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患者的兩個核心特徵是身份認同障礙和經常處於不穩定的人際關係,他們擁有持續不穩定的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識。在心理學上,「自我」或身份是個人在自我反省過程中對於自己的概念。事實上,根據美國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William James的說法,「自我」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包括物質自我、精神自我、純粹自我和社會自我。物質自我是指我們的身體存在於世界上;精神自我是一個人對自己的內在和主觀感覺,也就是心理層面上的自我;純粹自我是個人在不同時間和背景下對自我的感覺有連貫性;社會自我就是在與其他人的關係中獲得自我形象的認可。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對於整合以上不同層次的自我會遇到不少困難,因此未能建立一個穩定和整合的自我。他們無法建立連貫的自我敘事,難以回答「我是誰?」或「我需要什麼?」之類的問題。

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心理治療是什麼?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在我執業的二十年裡,不少人都問過我相類似以下的問題,包括「心理治療只是閒聊嗎?」或是「心理治療中的聊天與我和家人及朋友之間的閒聊有什麼不同?」。事實上,這樣的問題就好像問及「專業攝影師的拍照方式和我用iPhone 拍照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兩者都忽視了臨床心理學家和專業攝影師的專業,以及當中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