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一般心理治療的療程需要持續多長的時間?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者擁有自戀型人格性格特質及衝動控制問題,他知道自己的性格和經常發脾氣的問題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所以主動尋求心理治療。經過幾節的會面後,他開始對導致自己脾氣爆發的自動化認知謬誤有初步了解。由於他是一個比較急躁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他會不斷地問到底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全」根治他的心理問題。事實上,這是一條求助者經常問的問題,而且他們也期待他們的問題可以快速地解決。

要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先介紹一下「自動化」這個概念。「自動化」是指一種潛意識的過程,當中沒有一些有意識的覺察和意向。例如,學習駕駛是一個重複而有意識的行為。當一個人經過多次重複的練習,便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能夠作出自動導航駕駛。

還有另外一種自動化的過程,並不需要有意識的重覆練習和初始意向。例如,我們對某些事物的判斷有機會因我們的感官經驗而改變。當向一對情侶提供熱飲時,他們對自己的感情滿意度會比被提供冷飲的情侶高。但現實中他們兩組的感情滿意度是沒有太大差別的。某一些高功能的認知過程,例如道德批判和認知的偏見,會在我們的覺察和認知以外被啟動。

事實上,依附模式、抑鬱性的認知謬誤、與焦慮有關的注意力偏誤是一些在我們意識以外的自動化。心理治療可以啟動我們的意識,但需要長時間反覆練習才會有效超越自動化過程。例如,一個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和潛意識的負面認知,可能是與他重覆的兒童創傷經歷有關。正因為這些扭曲了的認知是自動化,任何有意識的認知心力想去監察這些扭曲的想法,可能會促發自動化。當人愈想監察這些不想要的認知謬誤時,便有可能增加了被困於這些想法的風險。因此,要改變我們扭曲了的思想模式,我們需要長時間而又專注的努力,因為這個改變過程是相當困難和費時的。

對我們來說,很多時候聽到別人意識到自己對其他人的偏見,但好像控制不了自己作出負面評價,都是一些很常見的情況。這樣表示我們即使知道自己扭曲了的想法,亦很難推翻它們。對於我那位求助者的問題,我的回答是對於某些心理問題,治療是可能需要長時間的進行才能改變自動化的行為和認知謬誤。事實上,要有意識地覺察並處理自動化的過程,必需依靠重覆地練習,直到這種有意識的處理成為自動化,或至少與潛意識的認知謬誤與行為模式並存。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苦難的兩枝箭

每個人都知道生活中的痛苦是無可避免的,例如疾病造成生理上的痛楚,又或是因失去而感到悲傷的心理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否定他們曾經在生理或是心理上遭受痛苦的經歷。為什麼有些人在經歷那些無可避免的痛苦時顯得如此平靜甚至全然接受,但有些人卻在面對痛苦時變得如此惶恐不安?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