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觀點取替和以整全角度的思考如何有助我們培養幸福感?

在人際關係中,人們都會普遍地把對方視為「好」或「壞」。對某些人來說,當發現自己的密友有缺點時,他們會認為這是無法接受的。例如,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發現自己最要好的朋友當著其他朋友面前說自己的不是。她認為這位朋友沒有把她當作最好的朋友,並且背叛了她。於是,她決定疏遠這位朋友,以及在那個共同的社交圈子中逐漸弧立自己。我的這位求助人無法從不同的角度和整全的模式來感知現實,事實上,她運用了二分法的思維,只能夠分析當前情況的其中一部份,沒有以整全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她的二分法思維和原子分析令她難以培養上豐盛的人際關係和發展成功的事業。她如何能夠學習新的思考模式來增強生活中的幸福感?

首先,這位求助人需要明白在不同的場景或不同的人士,都是存在兩極性(polarity)。對她來說,她需要學習在同一個情況或同一個人身上,總有「好」與「壞」存在。例如,她最好的朋友可能在別人的面前說了她負面的評價,但這位朋友可能在其他的情況下也有機會對她作出正面的評價。事實上,在她最好的朋友的心目中,嫉妒或和欽佩的感覺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在某些情況下,她的朋友可能會為我的求助人在職業生涯中獲得成就而感到自豪。但是在另外一些情況下,這位朋友可能會妒忌我的求助人獲得成功,便把一些負面特質歸因於我的求助人。

其次,我的這位求助人需要培養一種從整全角度看起來事物的心態,這對她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與其把事物獨立地看待,她需要了解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繫的。當她孤立地解釋那位好朋友的行為或反應是不完整的,沒有充分地考慮到其他的因素。這種原子化的分析實際上阻礙了她看清事物的現況,以及扭曲了她對現實的看法。譬如,我的求助人可能在過去曾經不禮貌地對待那位最要好的朋友,才導致對方妒忌她。此外,她亦有機會在社交平台不停地自吹自擂自己的生活有多好,沒有考慮到這些行為有機會讓其他人感到嫉妒或不愉快。結果,她的好友與其他朋友在社交聚會中評論她的行為時,便作出了一些負面的評價。透過以整體的方式看待事物,我的求助人可以意識到她自己是如何促成好友的行為。

最後,我的求助人亦需要明白世界上的事物是會不斷地變化和發展。在任何的情況下或對於任何人來說,不同的因素時時刻刻都在產生相互作用。因此,在在任何情況或個人中,她都不可能以穩定或僵化的性質來進行分析或闡釋。由於她只能夠看到部份的情況,在有限的角度下便難以分析整體的狀況。她需要明白任何事物或個人都會不斷變化的重要性。事實上,她和那位好友的關係也會因為不同的因素而不停變化,包括個人的心理健康或職業狀況等。

我們可能習慣以二分法或原子論的方式來分析或解釋當前的情況或身邊的人,假如我們渴望從生活中培養幸福感,便需要採取另一種的方式,以多角度和整全的模式來看待事物。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

我是誰? 我是一個患病的人嗎? 我能夠以自己的職業定義自己嗎 ? 抑或我只是在家庭中所擔當的角色?

當你在一個社交場合遇到一群陌生人時,你會如何向他們介紹自己?如果是一個與工作相關的活動,你可能會告訴這些陌生人你的職業和工作內容。如果是一個由你的朋友所舉辦的社交聚會,你可能會向其他人談及一些家庭的趣事,介紹一下自己在家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是母親或妻子)。你也可能會向他們提及自己是從哪一所大學畢業,並發現陌生人當中有人和你畢業於同一所大學。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會告訴對方一些與自己的身分認同相關的資訊,包括我們所做的事情或在不同場合擔當的角色。在某些情況下,我們有機會以自己所患的疾病(譬如是某種的精神病患)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並可能因此而感到羞恥。

我們依附伴侶的模式與社交大腦網絡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適逢今年西方情人節和元宵節於同一個星期,本星期其中一個熱門話題就是親密關係。在疫情下,不少情侶仍然會以特別的方式來慶祝這兩個情人節。有些人可能會發現另一半非常熱衷透過贈送禮物或鮮花來為自己製造驚喜。有些人則可能發現自己的伴侶在這兩個特別的日子都很冷漠,感覺自己被對方忽視。對於那些正在考慮與曖昧對象發展成情侶的人,當中部分人可能認為對方非常熱情,有些人則發現對方開始疏遠和迴避自己。以上的例子都指出了一個人對他人的反應都與我們社交大腦中的網路相關,到底當中的網路是如何連接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