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與不成熟的父母關係疏離

對於那些從小成長於完整家庭,父母會為自己提供足夠基本需要(如食物、住所和教育)的人來說,他們可能很難告訴別人自己實際上對親子關係感到不滿。當這些人向朋友談及有關與父母欠缺聯繫及他們對自己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時,朋友總是叫他們不要抱怨。事實上,很多時候,他們的朋友可能會淡化這些人在童年時期所承受的痛苦所帶來嚴重性,因為他們會認為父母無論如何都會愛護自己的孩子。然而,隨著更深入的交談和理解,這些人可能發現父母的其中一方或雙方並不成熟,似乎無法在溝通的過程中嘗試理解自己的觀點,更似乎沒有興趣關注自己在生活中的需要和困難。我的其中一位成年求助人告訴我,當他向年邁的父母講述自己小時候的社交焦慮時,他的父親回應說:「你怎可能會有社交焦慮?你小時候看起來很正常,常常都很快樂!」事實上,這位求助人因在學校受到同學長期的欺凌,整個童年時期也受焦慮和抑鬱情緒所困擾。

對於不成熟的父母,他們可能無法應對生活複雜的情況,並傾向著重子女有否擔當好作為「孩子」的角色,強調遵守規則。事實上,這些父母可能認為自己作為父母擁有絕對的權利。他們會認為擔當父母的角色能夠保證自己有權對孩子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譬如,一位母親對女兒說:「我想打你便打你,甚至殺掉你也可以,因為我是你的母親。」這些父母的態度是,為人父母意味著自己能夠免於體諒和尊重孩子的界線。

此外,不成熟的父母亦希望子女能夠乖乖順從作為孩子的角色,這種對角色上的強迫傾向實際上驅使他們不斷地強迫孩子以某種方式行事。如果孩子拒絕遵守,父母便會威脅和拒絕他們,也有機會把孩子和與其他家庭成員分隔開來,為孩子帶來莫大的內疚和羞恥感。不成熟父母的這些行為和回應可能向子女傳達一個信息,就是他們是壞人或壞孩子,沒有按照孩子的角色行事。例如,一個具備自戀型人格特徵的父親會不斷期望他的兒子順從和守規。當他的兒子為他購買一個住宅單位讓他享受退休生活時,他表現出蔑視的態度,不斷批評單位的缺陷,這是因為兒子給他買房子的行為與他對兒子需要順從的期望存在矛盾。事實上,這位父親認為父親的角色就是唯一能為家庭付出的人,無論兒子年紀有多大,只有他能夠買東西給兒子。

父母不成熟的成年子女所面對的困難和痛苦,源自父母無法自我反省。他們沒有能力分析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為。他們只是簡單地活在當下,忘記過去自己的所作所為。例如,一位不成熟的父母會忘記自己曾經頻繁地辱罵孩子和把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並期望孩子在事後表現得像沒事發生一樣與他融洽地相處。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媽媽忘記自己答應為女兒換掉那雙破舊的鞋子。當女兒在一星期後問及何時能有新鞋子時,她竟然反問女兒自己有作出這個承諾嗎。通常,成年子女向不成熟的父母談及他們過去所做的事情所帶來的傷害時,這些父母往往會反過來指示孩子沉溺過去,甚至質疑為什麼成年子女不能原諒他們或忘記曾發生過的事情。這些不成熟的父母未能明白要從創傷或虐待中療癒是需要時間的。

毋庸置疑,不成熟的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時期也有機會經歷過童年創傷。作為一個成年的孩子,我們需要向他們表達同理心,並盡可能地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事實上,作出報復或與這些父母斷絕來往對他們並沒有好處。的確,當人們嘗試照顧不成熟的父母前,自己有必要學習如何能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創傷。這樣,他們才能在先照顧自己下再照顧父母。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