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當一個人感到生氣時,他或她的內心深處真的充滿憤怒嗎?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當她知道男朋友和另一位女孩約會並向她說謊後便大發雷霆。她對男朋友的所作所為感到非常憤怒,更把家裡的電視機摔壞了。她也向他不停大叫,發現自己無法平靜下來。後來,她的男朋友告訴她他和那個女孩並沒有任何親密關係,但因為擔心她會難過和不讓他外出而撒謊。我的求助人在這次事件中所經歷的憤怒是她內心深處的核心情緒嗎?

經過數節的心理治療後,我和我的求助人發現她在這次事件中的憤怒屬於次級情緒,是由更主要的認知和情緒過程衍生出來。我的求助人告訴我,她的男朋友曾經有一段時間經常與那位女孩聊天,她亦發現他在該段期間頻頻對她撒謊。對於被男朋友背叛,我的求助人感到受傷和悲傷,因為一直以來她為對方付出了很多。事實上,這觸發到她在內心深處因為被背叛而感到受傷,啟動了她的自我保護機制,憤怒伴隨這些感覺而產生。此外,她的男朋友曾經答應過不會再對她說謊,她的憤怒也表達出她對這次事件感到極度沮喪和失望。

我們所有人對於不同情況產生情緒反應是正常的,即時的情緒反應是具適應性,有助驅動健康的資源和行動。例如,當我在餐廳受到服務員不公平的對待時,我會感到非常生氣並嚴肅地作出投訴。在這種情況下,我感到憤怒就是面對不公平待遇時的主要情緒,這種初始情緒促使我作出投訴以爭取公平的對待。

次級情緒往往跟隨或源於更主要的情緒過程,有時候更會掩蓋了我們的原始情緒,令我們自己或別人感到困惑。譬如,我的求助人的男朋友可能會因為她強烈的情緒爆發而感到極度震驚,更因她的情緒不穩定而考慮離開她。事實上,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我們很容易會錯過了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原始情緒。在某些情況下,次級情緒有機會妨礙人們接觸原始情緒和有效地處理核心問題。舉例來說,我的另一位求助人為自己對虐待她的母親感到憤怒而內疚,當我試圖幫助她處理可能潛在的憤怒時,她在治療過程中表現得非常抗拒,這種情況對於曾經經歷童年創傷的人來說是很典型。有時候,他們會把對父母的憤怒轉化成對自己的憤怒。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可能會很容易感到受傷。當我們的重要他人在某些情況下表現得過分憤怒時,很重要的一點是先要讓他們平靜下來,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當他們情緒平伏後,我們需要探究他們的內心深處是否存在潛在的核心情感。憤怒掩蓋了主要情緒是很常見的,如悲傷和受傷。透過這種做法,我們就可以防止自己與重要他人在關係出現更多的破裂。建立親密關係並不容易,我們可以從彼此身上互相學習、一起成長,從而培養一種具有意義和豐碩的關係。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二)

我於上星期的網誌中講及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戰鬥或逃跑反應),便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重覆經歷恐懼。在這種情況下,那人未能阻止大腦的神經系統不斷地提醒他有威脅的警報。到底有什麼可能的原因導致大腦的警報系統過度敏感,並不斷發出虛假警報呢?

偏見與歧視的一種解藥

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偏見和歧視,很多人都因自己的種族、性別、政治取向、社會階級或宗教信仰等原因而遭受某種偏見或歧視。在心理學的角度,偏見或歧視有可能是由於一個人投射了自己無法忍受或接受的特質到他人身上。那些對別人有偏見或是歧視別人的人,會由於投射了自己的負面特質而對被歧視者作出相應的行為;而遭受偏見或歧視的人有機會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作出具有那些負面特質的行為。例如,一個傳統的中國岳父會把他的媳婦視為家中的下等人,而媳婦因為接受了這種投射,認為自己相比其他家庭成員次等,變得非常服從和事事遷就家人。

從香港電影《濁水漂流》探討自我慈悲和對他人慈悲

近期上映的香港電影《濁水漂流》可能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電影內容講述一群在深水埗無家者被排斥,而他們珍而重之的個人物品被政府帶走的故事。最終,這群無家者提出民事訴訟,只獲得二千元港幣的賠償。電影中其中一位無家者是一名越南難民,他與妻子和兒子失去了聯繫。在社工的幫助下,這位越南難民終於與住在挪威的兒子恢復了聯繫。對於能夠透過網上看到兒子和與他交流,他感到異常驚訝和高興。除此之外,他充滿好奇心,渴望了解兒子生活的一切。然而,當他的兒子提出要到香港探望他時,這位越南難民卻要求他不要這樣做,臉上更流露出尷尬和羞愧的表情。可悲的是,作為一名曾經入獄的吸毒者和露宿者,他被自己的內疚和羞恥所淹沒,在服食最後一劑的海洛因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