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我們所看到的和看不到的

最近,我在社交聚會遇到一對夫婦,他們分享選購新車的經歷。由於他們對於購買哪種型號的車無法作出決策,於是便詢問我們的意見。對於這個問題,我邀請這對夫婦分享對於自己喜歡的型號的看法。丈夫喜歡馬力更大和節能效力更好的車款,而太太則喜歡外型較苗條和流線型設計的車子。他們渴望能夠購入最適合自己需求的型號,似乎無法客觀地感知兩款車子來作出選擇。為什麼我們傾向只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甚至認為自己能夠客觀地全面感知整個畫面?

其中一個導致我們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原因是,我們會根據過往的經驗或自我認同來選擇性地感知現實。例如,如果我在過去傾向採用某種特定的心理治療方向,並習慣以此來評估我的求助人的情況,儘管我學會了其他不同類型的心理治療方向,仍有可能自動化地選擇過去一直所採取的方向來進行分析。在這些情況下,我們所看到的可能無法完全反映整個畫面,亦有機會因自己的選擇性而出現扭曲或偏頗的情況。

事實上,我們也會傾向被那些與自我認同相關的事物所吸引。在上述的例子中,那名丈夫和妻子在選購汽車時各持自己的觀點,而他們的偏好實際上與那些自我認同相關的吸引特質有關。據我所知,那名丈夫是一位賽車愛好者,同時也是一名工程師。結果,他在選購汽車時會被該汽車型號的速度和節能效力所吸引。另一方面,那名妻子是一位藝術家,對審美的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選擇車子的型號時,她傾向著重美學設計的元素。由於我們選擇性地看到那些與自我認同和過去經驗相關的事物,我們便有機會無法看清現實的某些方面。如果我們渴望客觀地面對自己的現實,需要學會放下這些與自身過去經驗和自我認同的條件。

如果我們希望對自己所感知的事擁有更客觀的看法,便需要安穩自己的心神和培養靜觀。當我們能夠安定下來的時候,將更有可能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各種事物更廣闊的畫面上。透過靜觀,我們能夠更加專注地運用所有的感官來感知事物或現實。此外,我們也有機會覺察自己對某些方面的執著,留意到過去的經歷或自我認同對自己的影響。對於我在社交聚會中所遇到的這對夫婦,我建議他們再到汽車銷售點重新審視不同型號的車子和安定自己的心神。我告訴他們,他們可以透過感受自己的身體感覺,以及站立時地面支撐著自己的感覺來安定自己。這樣,他們就可以嘗試運用所有的感官來觀察和看待不同型號的汽車,並以客觀的態度去考慮如何選購車子。在聆聽我們的分享後,他們一致認為彼此是正在尋找一種具體實用性和可靠性的模型。另外,他們亦反映自己的自我認同強大得幾乎令自己迷失,主觀性地選擇自己偏好的型號而忽略其他考慮因素。有趣的是,在選購車子的過程中,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偏見,甚至認為自己能夠作出最好的選擇。透過靜觀和安定心神,他們也許能夠在選購的過程中想出那一種型號和設計才是最適合他們的需要。

儘管能夠睜開眼睛地看到,但是我們可能沒有真正地「看到」。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作為臨床心理學家,我可以治療我的家人或朋友嗎?

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我的家人和朋友經常因為心理健康、人際關係和其他問題(例如工作壓力)向我作出諮詢。在我的社交圈子中,不時有人向我作出請求,希望我為他們的伴侶或密友進行正式的心理治療。我通常會禮貌地拒絕他們的請求,並盡力轉介有類似背景的專家為他們提供心理治療服務。為什麼在提供心理治療時保持適當的界限如此重要?而在什麼例外的情況下,心理學家能夠同時與某人建立多重關係?

移民的挑戰──勇氣令我們變得更強大

在最近兩年,愈來愈多的香港人正在考慮移民到其他國家。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時都會有朋友與自己分享移民的想法和計劃,甚至有些朋友在沒有任何準備下便離開了。不同年齡層的人如果在缺乏規劃和社會資源下移居到一個新的地方生活,也許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例如,年輕人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擔心自己在外國沒有穩定的工作來維持生計;中年人可能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生活而離開家鄉,除了為子女適應新的成長環境而擔憂,又要考慮是否帶同年長的父母移民而煩惱。

二分法思維扭曲了我們與他人分離性的感知

作為人類,我們都難以避免對一些與自己不相同的人作出自動化的批判。我們傾向批評別人做了那些我們不認同的事情或沒有作出我們認為必要的行為。例如,一位女士對於表弟的太太沒有出席農曆新年期間的家庭聚會而作出了負面的評價。她不斷地批評表弟的太太不懂得尊重長輩,說了不少中傷對方的說話。另一個例子一位母親認為兒子十分反叛和不正常,原因是她的兒子無視自己的反對,繼續與一位男同學交往。這名母親向心理學家尋求協助,希望能夠改變兒子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