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一)

在上一篇的網誌中,我曾提及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士會經常重覆經歷恐懼反應,就如再次經歷創傷一樣。在創傷期間和創傷之後,他們的大腦會發生什麼? 

腦神經學家Stephen Porges 指出自主神經系統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有三個子系統。當一個人在週日下午悠閒地在街上散步時,腹側抑制型神經系統 (Ventral Vagal Complex)會啟動了社交參與系統,讓他能夠朋友幽默地聊天,他在當下所有的經歷是同步的。

然而,當一輛汽車從馬路上駛近行人路時,那個人會突然意識到危險,啟動了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釋放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以啟動了戰鬥或逃跑反應。如果他能夠奔跑逃離到安全的地方,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會回復平衡,刺激隨之下降,他便能恢復正常狀態。

但如果他被車子撞倒, 他便被迫停留在凍結狀態,而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可能不能釋放出來,最原始的子系統——背側抑制型神經系統(Dorsal Vagal System)就會被啟動。他會變得無法移動,腦內安多分會釋出用作鎮痛。因為他不能移動所以未能作出戰鬥或逃跑反應,在創傷事件之後,他就如被困在失調的狀態中,交感神經系統會不斷地再被啟動,他會更頻繁冒汗、心跳加速和感到口乾。他想逃跑的生理衝動並沒有減退或消除。

當一個人未能消除其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便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癥狀。也就是說,那股幫助我們戰鬥或逃跑的力量被壓抑,困在我們的體內。這正正就是為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即使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也經常性地釋放壓力激素,就如再次經歷創傷一樣。

為什麼有些人被汽車撞倒並沒有發展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有些人卻患上了? 我將在下星期的網誌中解釋更多。 敬請關注!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