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這紛亂的世界中擁抱無常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在一年前患上癌症,她過去一直都非常健康,在被診斷患病前也一直恆常地規鍛煉身體。四十多歲的她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穩定的事業,亦沒有太多的工作壓力,患上癌症是的確出出乎她的意料。治療的過程為她帶來不少創傷,治療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令她變得虛弱,體重亦明顯減輕,身體出現惡化的情況。經過多個月以來的治療,她的情況得以舒緩,可以逐漸恢復工作和正常生活。然而,在她的病情得以舒緩後,她覺得新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適應。她還認為自己因為患病而變成一個有缺陷的人,經歷無比的沮喪。由於她可能無法回復以往豐富而積極的生活,她因此而感到羞恥。此外,即使與腫瘤科的醫生會面跟進情況,亦會讓她經歷高水平的焦慮。事實上,患上癌症後的她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她,時光無法倒流。她不能再重新過上往日的生活,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她如何可能以平靜的心態來接納和適應這個新的「自我」?她要怎樣做才能繼續過著快樂和滿足的生活?

在我的臨床實踐中,我不時會看到我的求助人非常努力地保護自己,渴望免除承受那些無法避免的變化和痛苦。例如,某些求助人傾向發現自己的身體有任何微小的症狀時,都會立刻向醫生求診和進行不同的身體檢查,還會盡力確保自己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定期進行身體鍛煉。追求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頻繁的醫療諮詢無疑加劇了他們的焦慮水平,有機會導致他們出現更多輕微的症狀。另一類的求助者則非常努力地確保自己擁有完美的身材和生活方式,他們會經常發怖自己的自拍照,向別人展示自己看起來十分健康。這些人甚至會每天公開分享自己的訓練計劃,以展示他們一絲不苟的健康生活方式。他們很努力嘗試建立心理結構和防禦機制,讓自己不需要想及無常。他們渴望創造一種永續存在的自我的感覺,構成一種相信自我是永恆的錯覺。

每當人們在生活不同方面(如工作、家庭或健康)有所損失時,他們都需要面對無常。這些生活的危機實際上將我們帶到現實的世界,讓我們明白生活是無法預測和無常的,而我們對生活並沒有太多的控制權。有時候,鑑於生活存在不少無法控制的影響因素,令我們發現一些試圖獲得控制權的策略是無效的。事實上,我們對永續存在的自我只是一種幻覺,原因只是我們渴望在生活中掌控所有的事情。在佛教心理學中,人們需要學會放棄創造永續存在的自我是十分重要。要面對生活上種種的損失,我們需要接受永恆的自我只是一種幻覺。當我們學會在人生旅途中順其自然時,便對活著的奇蹟抱持開放的態度,並努力活在當下。

無論我們現正面臨什麼的損失或變化,我們都需要學會接受與無法預計的損失或變化相關的所有情緒。這些情緒可能包括悲傷、憤怒、羞恥、內疚、焦慮等。我們需要讓我們的情緒流動,但同時也要避免被這些情緒所淹沒。也就是說,我們可能讓這些情緒出現和升起,但是要防止自己讓這些感覺影響而作出某些行為,包括逃避情緒或產生持久自我的錯覺。例如,對於那位剛剛從癌症中康復的求助者來說,她需要接受在長期病假後重回工作崗位的焦慮。她還需要接受自己經歷治療後身體狀況的變化,而非執著於擁有完美身體永續存在的自我。

我們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損失和變化,重要的是我們要學習順其自然,活在當下。 我們可以以靈活的身份看待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擁抱「自我」和生活的種種無常。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為什麼我們在童年時期所發展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每當發現沒有人注意自己或朋友沒有邀請她出席聚會時,便會確信自己沒有人愛和沒有價值,她亦因此而常常感到沮喪。她在生活上傾向執著於一些次要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往往會引發起她各種負面的想法,例如別人都不喜歡她或孤立她等。譬如,當她的同事告訴她他們有自己的午餐聚會時,她便會認為自己被孤立,甚至認為對方是刻意排斥自己。此外,當她的朋友要求她為自己做事時,即使她內心深處不想這樣做,但是她仍然會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取悅他們。事實上,她認為自己不配得到朋友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以至於很難向他人說「不」。另一方面,她低估了自己在生活中那些應該別人珍惜的正向特質和強項。為什麼她對自己不配被愛和沒有價值的核心信念如此頑固? 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信念是從童年時期與重要人物(大多是主要照顧者)互動而開始建立,這些信念是透過一些內部和外部反覆思考的模式逐漸發展。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在我們童年時一直批評我們十分醜陋,我們便會擁有「我很醜陋」的信念,並反覆地獲得父母的認可。更重要的事,我們一生中可能在腦海中重覆地出現這些想法。例如,當我們認為自己十分愚蠢並且考試不合格時,便會傾向確認自己的信念,忽略了其他與信念存在矛盾的證據。如果我們重覆利用自己的負面信念來過濾我們的世界,這些信念會因為我們的反覆確認而變得愈來愈強大。簡單而言,如果我們以某種方式思考自己、別人和自己的世界越多,我們便會越相信它。

為什麼有時候我會對他人輕微的挑釁作出過度的反應?

我的其中一位求助人告訴我,他經常無法控制自己對岳母產生憤怒。某一天,他與妻子的父母一起共進午餐。當天他穿著了一件顏色鮮艷的襯衫,當他的岳母看到他的時候便立即向他的衣著打扮作出評價,批評他穿著得過分搶眼。雖然他能控制自己沒有即時對她大發脾氣,但是卻因為怒火中燒而無法好好享受午餐的體驗。當他與朋友分享這件事情時,他們否定了他的憤怒,並告訴他他反應過度了。他們指出他的岳母可能是嘗試建議他穿更適合的衣服來配合工作場合。對於沒有獲得朋友的認可和理解,我的這位求助人感到非常沮喪和孤獨。他完全搞不懂他的朋友是以什麼標準來認為他反應過度。你有嘗試過因為別人輕微的挑釁而作出過度反應的經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