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在社交場合越控制越焦慮

隨著因疫情的社交距離限制措施逐步放寬,人們傾向在十二月享受更多的社交聚會和派對,很多我的求助人都對聖誕節和新年期間收到不少聚會邀請而感到焦慮。對於我那些患有社交焦慮症的求助人而言,由於在過去三年沒有參與太多的社交活動,現在很大機會因需要再次參加各式各樣的社交聚會和派對而引發焦慮。部分我的求助人認為他們需要在朋友或熟人面前表現得非常機智和聰明,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他們非常擔心自己在社交場合中受到他人負面的評價。鑑於擔心於聚會或派對上暴露自己的焦慮,他們希望學習有用的實際策略來控制它們。他們傾向相信如果朋友或熟人注意到他們的不安和焦慮就會就此作出批評或恥笑他們,甚至最終會被對方拋棄。然而,當一個人傾向在社交場合中比他人更容易感到焦慮,他或她真的能夠控制自己的焦慮嗎?

儘管社交焦慮的病因仍然存在不少的未知,但研究結果顯示遺傳和環境因素都有機會導致社交焦慮的發展。譬如,一個人的父母被社交孤立,以及他或她經常被鼓勵需要關注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個人就更有可能患上社交焦慮症。事實上,有些人可能在基因上比其他人更容易在社交場合中感到焦慮。如果是這樣的話,當這些人在經歷不同的社交場合時,在所難免地會經歷不同程度的焦慮。假如某些社交情況是無可避免的,當他們未能消除他們的焦慮,就會感到非常無助。此外,部分能夠控制社交焦慮的策略可能只是暫時有效,例如嘗試運用放鬆技巧來控制焦慮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這樣很容易受到令人更為焦慮的矛盾所影響。

在社交場合中,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會被喚醒那些與焦慮相關的想法和感受。結果,他們會更加專注自己的內在體驗並覺察自己的焦慮。這種內在意識的提升實際上會降低了他們對外部環境的外在意識,例如其他人的面部表情或聚會的氣氛。事實上,一個人越是試圖在社交場合控制自己的焦慮,就越傾向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內部而忽略外在環境。這樣,一個人難以在社交場合難以有良好的表現或享受當中的過程。

相反,如果有社交焦慮的人學會對因社交情景所引起與焦慮相關的想法和感受培養不帶批判的接受,他們將更有機會只是覺察這些想法和感受,並非試圖控制或擺脫它們。透過這樣做,這些與焦慮相關的想法和感受對一個人的社交表現的影響將能降到最低。但是,在社交場合中不帶偏見地接受自己所有與焦慮相關的想法和感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學會不帶批判地接受所有相關的想法和感受,我們需要定期進行靜觀練習。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對內在體驗的專注,將更有能力以不帶任何判斷的態度來擁抱正在經歷的一切。

如果我們能夠在社交場合中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接納自己的焦慮,或許發現在聚會或派對上感到有點焦慮不是想像般糟糕。事實上,我們的朋友或熟人也許並沒有意識到我們的焦慮。透過全然接受自己的內在經驗,我們更有機會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外在環境並進行富有意義的社交活動。就讓我們一起好好享受屬於自己的聖誕和新年聚會吧!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反思——無助與希望之間的角力

在最近幾個星期 ,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數字急劇上升。很多人可能認識一些正在等待病毒檢疫測試結果、接受強制檢疫或家居隔離、甚至已被確診感染的人士。即使沒有這些經歷,面對著如此多的不確定性,我們也許感到強烈的無助感。例如,我們可能會時常擔心在街上或工作的地點遇到隱形帶菌者。而對於那些正在接受強制檢疫的人士,他們也難免感到被弧立、限制和歧視。

述情障礙及身心症狀

在我的臨床工作中,我不時遇到一些求助人在沒有物理病因下患有長期痛症。透過全面的臨床面談,我發現很多這類的求助人都患有述情障礙。述情障礙是指難以識別和描述個人的情緒,及從自己的身體感覺分辨各種情緒。促成這種性格結構的發展有多種的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童年早期的發展環境和創傷等等。

兩種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有關的幻象

使用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時會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發佈不同類型的照片,例如自拍照、社交活動、成就或任何關於自己的東西,希望獲得「讚好」或正面的評價。對於一些普通的用戶而言,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有關自己正向的身分是沒有問題。當一個用戶透過社交媒體來創造正面的自我形象,有助與朋友建立正面的聯繫和從他人身上獲得正向的反饋,有助加強一個人的正面自我形象。事實上,大部分的用戶都明白自己並不是比他人優秀,亦能夠感知現實來看待自己。然而。當一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過度發佈與自己相關的資訊,在獲得大量的「讚好」和正面評價後覺得自己比他人優越,這樣的情況便令人擔憂。在佛教心理學中,這可能與一個人抓住與永續存在的自我比他人優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