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誌

你是否如實地活出真正的自我?

當我們想到自己的生命走到盡頭時,最有機會因為什麼而感到遺憾?其中之一可能是我們在對生活最後的反思中,發現自己沒有勇氣活出真實的生活。譬如,我們可能在一生中都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或被困於一段早已不再珍惜的婚姻中。我們也有可能反思自己在過去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嘗試發展新的事業。當我們問自己到底自己的生活是否與重視的事情一致時,或許發現自己並不是真正地為自己而活。

在我們得知自己是否真正地為自己而活前,需要先對「自我」有足夠的自我覺察。從基礎層面來說,我們需要了解自己,例如是自己的抱負或性格特質。對於某些人而言,他們可能非常重視人際關係,並願意為他人服務。如果這類人從事與自身的價值觀互相矛盾的工作時,比如是擔任對沖基金經理,他們很大機會認為自己的生活沒有預期般具備意義。另一個例子是,有些人可能非常重視與自己的父母或孩子渡過更多美好的時光。假如這些人的工作佔據了生活大部分的時間,甚至需要在週末加班工作,那麼他們實際上並沒有為真正的自己而活。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被他人的價值觀或環境的集體文化所影響。譬如,如果我們身處於一個競爭非常激烈、重視成就和物質財富的環境中長大,便有可能漸漸接受這些價值觀。結果,我們可能不會為內在的自己而奮鬥。當我們無法與大多數人一樣為集體文化中所重視的東西而奮鬥時,便會傾向作出自我批判或質疑自我。我們可能會因為自己沒有賺取很多金錢或在職業階梯達到足夠高的水平而批評自己。事實上,這些自我批判或負面評價會讓人相信自己是不足的,有機會扭曲我們對自我的看法,導致我們忽視自己的真實本性和強項。

為了能夠擺脫這些自我懷疑和自我批評,我們需要採取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待自我。也就是說,在了解真正的「自我」前,我們需要有能力覺察自己的「自我」。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成為自己的感受、思想、行為和身體感覺的觀察者。通過培養這種觀察者的角度來看待自我,當我們以集體價值觀來與他人進行比較時,便更容易意識到自己陷入自我批判或負面評價中。此外,假如我們不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和以真實的自我來行事時,也更有機會意識到自己感到不安或不適。有了這種意識,我們或許能夠進行更多的反思,思考什麼才是自己真實的價值觀和抱負,從而避免跌入自己設下的陷阱。譬如,一位從事對沖基金經理在練習靜觀和瑜伽的數個月後,發現自己對瑜珈的熱情,以及渴望透過他人培養幸福感來服務他人。當她意識到這些後,便辭去了對沖基金經理的工作,展開成為瑜珈導師和靜觀導師的旅程。

受最近兩年的疫情所影響,我們在生活中可能面臨很多逆境。有時候,當我們開始意識自己有機會無法如實地為自己而活時,便開始質疑自己的生活。在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如何能夠真正地為自己而生活前,先讓我們加深對內在自我的認識。這樣,我們或許能夠逐漸找到一條自己真正珍惜的道路,享受我們餘生的旅程。

和朋友分享!

Explore

更多網誌

更多網誌

為什麼我不能阻止自己不停滑手機?社交媒體成癮與神經系統的關係

最近發行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探討了社交媒體危害使用者的現象,包括對使用者的利用、社交媒體成癮問題、以及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和在政治上的使用。你是否有朋友無法控制自己每天過度使用社交媒體?你是否經常無法控制地開啟社交媒體?你是否遇到一些朋友每天都會在社交媒體上多次發佈有關自己個人生活的照片或貼文?

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很多從事航空業工作的人士,包括飛機師、空中服務員都因疫情而失業。當中有不少人能夠跳出原來的框框,透過積極的態度和創造力開展新的事業。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香港的飛機師在失業後考獲巴士駕駛執照,並成功轉行成為巴士司機。他的靈活性啟發了我們無需在固定自我形象的框架內束縛自己。好消息是當任職了幾個月巴士司機後,他又重新獲得飛行員的工作。人類很容易運用左腦來進行標記和分類,以便我們可以更具體地了解自己。但問題是,我們的自我形象是一種幻象嗎?

對童年缺乏父母的愛與培育的哀悼

在新上映的漫威電影《尚氣》中,其中一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尚氣與父親文武之間的關係。由於尚氣在年幼時喪母,因此父親對他的教養非常嚴厲和苛刻。尚志的童年毫不典型,而且對父親的感情也十分複雜。事實上,在電影接近尾聲的時候,尚志甚至為了拯救母親的家鄉,可能需要殺死自己的父親。對於那些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培育的人來說,他們在成年後的生活遇到各種的困難是很常見的。例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缺乏一個榜樣而難以與別人保持豐盛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無法與他人交往。實際上,孩子在童年的時期需要透過父母提供不同種類的培育方式來發展。